《戏台春秋(丛书名:国粹文丛)》:
第一折 源头活水来
追溯古代戏台,我从露台开始。其实,更原始的戏台应该是撂地为场,也就是在平地歌舞。帝尧巡访时看到平民击壤游戏,歌之舞之,应该就是撂地为场。只是时光远去,谁还能记得哪块平地曾经歌舞演艺?撂地为场像东流水逝去,无法追回,无法再现。与之相同的还有宛丘,即站在周边的高地,观看下面的表演。这也是就地取势,演时人聚集,演过人散去,风尘将之抹得了无痕迹,何处去寻觅?即使露台,也不过是演艺场的先驱,随着舞楼、舞亭的出现早成为匆匆过客。或者,顶戴冠盖,自身就变为一座戏台。要追溯这演艺场的先驱,恐怕并非易事。
且不要畏难,曲径可通幽,柳暗变花明,说不定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露台:寻他千百度
露台能够存世,真是人寰奇迹。若不是亲眼所见,塞给我什么资料,我也不敢相信。
露台,在这里是专门所指,即露天的戏台。有资料记载,中国最先出现露台是在宋朝,多由石头或枋木建成,用于演出戏剧。古人曾由此衍生出“露台子弟”一词。露台子弟,显然是演员的意思,却不是官方的演员。这资料不算武断,有所依凭。查考宋朝孟元老笔下的《东京梦华录》,已写下“露台”一词。他在“元宵”条目中写道:“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据此可见,宋代已有露台。但是,若说露台始生于此时,恐怕还是有些思想保守。
在我眼里,露台是戏台的先祖。戏台是戏剧的载体,伴随着戏剧而始生,而兴盛。中国的戏剧史漫长悠久,戏台一路走来,也就悠久漫长。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打量,再阔绰的露台也逃不脱简陋的限定,但在遥远的往昔,露台的出现应算是时代的奢侈。之前,众生也歌舞演出,可多在平地而为。若是追根探究,仅能探究出撂地舞场,顶大也只是个歌舞宛丘。
撂地舞场,该是最早的戏场了,但那不是人为设计建造的,只是选择一块空地,围场做戏,百兽率舞。这样的舞场,跨越时空再难寻到了。若是想再现,我们不妨走进康庄,细细领略一下《击壤歌》碑石下的往事。
康庄如今是临汾城边的一个村落,上古那个时候却离都城平阳还有不近的一程路。帝尧从他那土台垒筑,采椽不斫的宫殿出来;从他那土墙围筑,矮屋密布的都城出来,一步一步挨近了这个小庄。
抑或那是个秋日,抑或还是个丰收后的秋日,帝尧钦定历法,粟禾收多了,人人吃饱了肚子。不然,康庄的路口怎么会有那么多老老少少拥围在一起呢?
众人在嬉戏。人圈中有位满头银发的长老,手持一块木板,正在掷打地上竖立的木板。随着长老的抛扔,众人吟诵: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击壤歌》,清人沈德潜将之收入《古诗源》,而且放在开篇第一首。由此可见,在我们这个诗歌大国里,《击壤歌》应尊称中华第一诗。只是,这里我探究的中心不是诗歌,不必再加赘叙。收回目光,探究戏剧,蓦然发现那击壤的游戏里已潜在着戏剧的因子。试想,击壤之时,歌之舞之,歌舞不就是戏剧最早的萌芽?正是。既然如此,那击壤而歌的场所,岂不就是——撂地舞场。
撂地舞场,确凿无疑的撂地舞场。
撂地舞场有了,宛丘何在?
宛丘,是继撂地舞场后的歌舞场地,是对撂地舞场的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