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褶子》是一本高端艺术理论丛刊,具有明确的学术角度,它定位于当代艺术,以前瞻性的视角关注世界和中国当代艺术动态,尤其关注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现象。
2. 每辑设一核心专题,如本辑(第2辑)主题为大地艺术,围绕该专题进行相关评论文章、访谈录的汇集、整理、介绍,为当代艺术研究积累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3. 本书以多元角度对当代艺术的重要命题进行全面剖析,在探讨审美品位的同时兼顾文化深度,既保证了学术高度,又保证了内容的宽泛可读。
4. 读者对象广泛:哲学、当代艺术、文化研究、思想史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师生、艺术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
由汪民安教授主编、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资助的《褶子》得名于德勒兹的褶子概念。《褶子》向国内读者介绍*的国际艺术评论,而这些艺术评论无不充满着强烈的哲学思辨精神。本辑主题为“大地艺术”。大地艺术( Land Art),又称 “地球艺术”(Earth Art 、Earthworks),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欧美出现的一股艺术潮流、艺术运动。本辑主要围绕这种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艺术类型,择选了*代表性的数篇评论文章、访谈录,使读者对当代著名大地艺术家们——德·玛利亚、理查德·朗、罗伯特·史密森、迈克尔·海泽、克里斯托等——的观点和作品有一个较为清晰与扼要的了解。此外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家王音2018年个展《友谊》,探讨了其人其作。
无论是包裹柏林国会大厦还是在纽约中央公园安装《门》,每一件克里斯托与让娜-克劳德的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作品为这对伴侣在艺术界奠定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焦点》的采访中,他们谈到了在作品中注入的决心和热情 ——要对抗阻力,即使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十年。
克里斯托与让娜-克劳德的采访由亿康先达纽约部的艾伦·希利克尔和《焦点》的乌丽卡·梅尔滕斯共同完成。
焦点:你的工作通常需要多年的准备,才能完成一个可以将某个场所改头换面的装置,但又仅能维持数天。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克里斯托:我们是艺术家,我们做事情没有特别的原因 ——没有特别的目的(特殊目的)。这就像在白色画布上绘画——用颜料去覆盖它;没有理由解释为什么你想用颜料去覆盖它,或者为什么要选用蓝色和黄色或其他颜色。
让娜-克劳德:但对我们来说,总有这样一个不变的理由:我们想创造一件艺术品,它是欢乐的,也是美的。
焦点:你们在柏林包裹的国会大厦,以及纽约中央公园装置的7503座门只展览了两周,如果作品的持续时间可以长一些,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美好呢?
让娜-克劳德:这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决定。限制持续时间是一种为作品赋予情感的方式,无法持久的事物才会引发这种爱和温柔的情感,比如童年或者我们自己的人生。
克里斯托:人类喜欢体验*不合理的东西。我们的项目就与那种自由联系在一起,因为没人能买下它们。没有人可以拥有《门》;没有人可以出售参观门票或者拥有他们的所有权。我们甚至租用了这个场地,虽然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法律问题,但是根本上保证了这个项目在十四天里的独一无二。而这一永不再现的维度是某种人们可以与之建立联系的东西。他们知道《门》不会永存。
焦点:所以你们作品的这种转瞬即逝的特性增强了它们的*性吗?
克里斯托: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从不重复任何事情。我们不像建筑师或雕塑家那样工作。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全新的,从未做过的形象。这就造成获得许可去实施某个项目变得很困难。如果你熟悉在世界任何地方获得许可证的过程,你就会知道所有官僚机构都在寻找先例以做参考。如果你是一名建筑师,你想要建立一座桥梁,他们就会去查阅他们的档案,去了解上次有人造桥时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的项目没有先例,也就不存在档案。
……
一、专题:大地艺术
大地与场址
在形式的边界
当代艺术与生态政治学
勘测
行至天尽头再折返
作为无序的泥沙
采访克里斯托——芭芭拉·罗斯
采访艺术家克里斯托与让娜-克劳德
理查德·朗“借风而作”的艺术
“没人理解我的创作”:1977年,迈克尔·海泽论他的纪念性艺术
一段孤身长旅:迈克尔·海泽访谈录
设计无形物:玛利亚的《Bel-Air三部曲》
与海泽、奥本海姆和史密森的谈话(1970)
阿尔比恩隐藏的守护神
汉斯·哈克谈《作为礼物的马》、海湾劳动力和艺术家转售版税
二、人物:王音
黄昏
在自然光线下看画——沈瑞筠对话王音
吧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