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永远的鲁院
0.00     定价 ¥ 5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203950
  • 作      者:
    吉狄马加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鲁院文丛”之一种。由吉狄马加主编,邱华栋副主编的有关鲁院的回忆性散文集,分教师篇、学员篇、访谈篇。


展开
作者简介

吉狄马加,男,彝族,1961年6月生,四川凉山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鲁院文丛”之一种。由吉狄马加主编,邱华栋副主编的有关鲁院的回忆性散文集,分教师篇、学员篇、访谈篇。 


展开
精彩书摘

鲁院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前前后后

 

何镇邦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的前身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于1950年12月,1953年9月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57年11月停办。共办了四期文学讲习班,其中还有研究班,均没有学历。1980年1月,文学讲习所复办,1984年11月12日经中宣部批准,更名为鲁迅文学院。从1980年1月至1985年一共办了四期;1985年起,又办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文学创作进修班(这种班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总计二十多期,后才改为“高研班”,仍是一期四个月,又办了十六期)。从成立之日起,鲁迅文学院的师生们一直为学历而苦恼奔忙着。1986年、1987年两度到当时的国家教委申请备案均未果。1986年年底,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派人来鲁迅文学院考察,学院备案及学历似已提到日程上来了,可是由于彭佩云于1987年初调任中国科技大学任党委书记而搁置;1987年秋,经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向国家教委转呈申请备案的报告,后来也只是以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鹏给王蒙的一封语气委婉但否定备案的公文性质的函件而收场。于是,鲁迅文学院的领导转而谋求同高校联合招生以解决学生的学历问题。这就是于1988年春天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洽谈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事宜。由于我与时任北京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童庆炳教授相识,一次谈起联合办学的事,他说北京师大也有这个意向,于是联合促成此事。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大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于1988年4月开始商议,经招生考试,预备班于当年9月21日正式开学,1989年4月举行正式入学考试,1989年5月8日举行开学典礼,1989年4月至1991年元月为研究生班正式教学时间,1991年1月17日,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四十四名学员修完了七门学位课程和七门专题选修课,修满三十以上的学分,领取两院共同颁发的研究生班毕业文凭,其中,绝大部分在以后的两年中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证书。

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大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下面是关于这个研究生班举办前前后后的一些回忆。

 

一、为了青年作家的学者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文艺方针的调整,“双百”“两为”方针的落实,文学创作开创了历史新时期的新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文学新人辈出。但是,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大批青年作家在出现生活的喷涌之后,出现创作上的停滞状态,亟待文化上的提高。有鉴于此,为了青年作家的学者化的迫切需求,武汉大学于198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下,创办了作家班;北京大学也于1984年同鲁迅文学院联合创办了作家班。鲁迅文学院把第七、八两期文学创作班的学员大部分转入北大作家班进行大学本科教育。随后,又把1987年上半年举办的第二期文学创作进修班的大部分学员转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作家班进行大学本科教育。然而,这种大学本科教育仍然满足不了青年作家学者化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举办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动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于1988年6月22日呈送国家教委研究生司的《关于试办在职人员“文艺学·文学创作”委托研究生班申请报告》中这样陈述:

 

目前我国文坛上有一批青年作家很活跃,他们作品有不少在国外获奖,如《红高粱》作者莫言、浙江的余华、大兴安岭作家迟子建等。但他们的通病是先天不足,文化专业水平偏低,知识根底浅,门类单一,呈一种贫血状态。所以,对这部分青年作家如何更上一层楼,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招收的作家班,把不少作者提高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这一工作很有意义。但近年来,一些优秀作家已将封闭已久的中国当代文学推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国派出作家出访二百五十人次,达数十个国家,同时几乎相同数量外国作家来华与中国作家交流;来访者大部分均属学院文学硕、博士,而我国作家,即使很优秀,知名度比较高,在学衔、学位上却是“白丁”,充其量也只经过大学本科教育而已。所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没有一支有相当素质的作家队伍,几乎是空谈。因此把一部分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作出理论结合实践的论文申请学位,使部分作家实现“学者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作家“学者化”是许多作家多年来的向往。如果能办成“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将为中国作家学者化的工作尽一份力量……

 


展开
目录

教师篇

缘 徐 刚 /3

鲁院赋予我纯洁的灵魂 毛宪文(蒙古族) / 15

鲁院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前前后后 何镇邦 /23

瓦当,或涂满蜜和蜡的蜂房 王 彬 /41

鲁迅文学院:培养作家的摇篮 白 描 /48

我心中的鲁院 成曾樾 /55

坐在我对面的是丁玲先生 王 冰 /59

学员篇

在鲁院那边 徐 坤 /65

鲁院的记忆 夏坚德 /101

鲁院日记(三则) 姜琍敏 /110

回首鲁院(三章)          米切若张(彝族) /115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