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西窗月:肖像背后的帝王志》:
在讲欧洲史的时候,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是绕不过去的两个概念。之所以说是概念,因为对于历史而言,这两个名称并不是人人清晰的,非常容易和地理意义上的罗马混淆起来。尤其神圣罗马帝国,几乎影响了整个欧洲。那就从头说起吧。
公元前500年前后,亚平宁半岛建立了罗马共和国,他们崇尚希腊文明。但骨子里的热血和好战使得他们有着极强的版图意识。于是,公元二三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的版图已经南到整个地中海,北到莱茵河、多瑙河,西到英格兰岛,东到今日的西亚。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盛极必衰。鼎盛之后的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和分裂,分成东、西两个罗马帝国。
很快西罗马帝国宣布解散,其中一个部族——生活在莱茵河区域的法兰克人发展起来,建立法兰克王国并开始扩张,在查理大帝(742年-814年)时达到鼎盛期,版图一度包括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西罗马帝国虽然解散,但罗马教皇的权威依然至高无上。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出兵意大利帮助教皇平息叛乱,被教皇加冕。百年后,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东、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公元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驾崩,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再后来,奥托一世继位。并于公元962年受罗马教皇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
1157年,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称神圣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等。1806年,在拿破仑一世的攻击下,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历史上把962年至1806年这一时期的德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俾斯麦时代的普鲁士(1871年-1918年)称为“第二帝国”;希特勒独裁国家(1933年-1945年)称为“第三帝国”。这些命名都以建设德意志民族的理想国家为目标,正如“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一样,也许是希望有朝一日占领整个意大利,重现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吧。
讽刺的是,正如伏尔泰那句断语:“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是世袭制,与财富和权力也没有直接关系,它只是象征最高头衔与无上的荣誉。为保证皇权的合法性,神圣罗马帝国制定了一项制度——选帝侯,即帝国的皇帝必须由7个大公国的公爵选帝侯选举出来,并经过罗马教皇的加冕,才能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最初的7个选帝侯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勃兰登堡藩侯。
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整个欧洲可谓群雄割据,他们在欧洲上演了一幕幕大戏,波澜壮阔也好,血雨腥风也罢,抑或荒诞不经,如今回头看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脸上都会浮现出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
今天,当你漫游欧洲,无论哪个中西欧的历史古城堡,追根溯源,几乎都能跟神圣罗马帝国扯上关系。那我们就从帝王更迭开始说起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