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夜书房 二集
0.00     定价 ¥ 6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8195812
  • 作      者:
    胡洪侠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洪侠,生于1963年,长于河北衡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迄今工作于深圳报业集团,现任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著有《书情书色》《非日记》《书中日月长》《对照记@1963》系列(与台湾杨照、香港马家辉合著)等,编有《旧时月色》《董桥七十》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夜书房 二集》是作者继《夜书房:初集》之后的第二本作品,内容多为作者时任《深圳商报》主编时的报纸连载文章,以及读书偶记和交友趣事等,作者说自己的书房属于黑夜,故名夜书房。通过这些随笔文章,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古今中外的书中趣事,也写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展开
精彩书评
  ★胡洪侠爱书成痴,而且痴之有道。他的“道”是随时念念不忘与书相关的大大小小故事,随时萃取其中有趣或有意义的,以口、以笔抒发流传。说“随时”,确有其证,那就是这本《夜书房》中所收文章,具备了高度机动的即兴风格,像是信手拈来,虽短小却必定精道,不是日日深浸书中之人,孰能至此?
  ——杨照
  
  ★仅是“夜书房”三个字已有故事。仿佛在夜里,隔着玻璃,看见刚从报社下班回家的胡洪侠躺卧在书房的小沙发上,可能是炎夏,也可能是寒冬,他翻着书,或快或慢,时而皱眉,时而微笑,精神完全融入书页的浩瀚宇宙。我们好奇于他每夜看见的宇宙景象,幸好,他毫不吝啬,读过了书,把所见、所感、所思勾画出来并结集出版,让我们有机会窥探这宇宙的细致与精致。翻开《夜书房》,是探索、是偷窥、是相陪。一个有魅力的读书人,跟你分享一段又一段有魅力的阅读旅程,夜色昏暗,胡洪侠的书房灯光却仍明亮,书如繁星,你来此地,必不白走。
  ——马家辉
展开
精彩书摘
  《夜书房 二集》:
  二
  鲁虹文章的原题是《冷冻后的复苏》,我嫌这几个字的分量过轻,轻得像用滥了的“众所周知”,于是改成《她的故事世间少有》。又觉得这样的故事未必就少,思来想去,想不出什么样的语言能传达出李青萍悲剧命运的多重消息。最后想起“以少胜多”的法门,干脆拟题:《她!》。
  她这悲剧命运的原因自然也和新凤霞一样,只是这原因之中的因因果果,却未必人人知道。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认为众所周知的,其实知道得越少,就像经典名著,书名都耳熟能详,书中人物的形象如在眼前,我们还以为自己全都读过了,其实没读过几本。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我们现在知道了,三十多年间,李青萍一会是“特嫌”(特务嫌疑犯),一会是“右派”,一会是“反革命”;她遭管制,挨监禁,历经一次次的抄家、一场场的批斗;她丢了工作,失了亲人,孤苦无依,贫病交加,靠卖冰棍、捡破烂为生,走在街上谁都可以往她身上吐口水。我们还知道,三十年间,她从来没有停止过作画:颜料是垃圾里拣来的,画布是废纸盒拼凑的,挨斗的时候手就在背后空空地画,打翻在地时就找根木棍在沙地上画……
  可是,我们不知道她的心里到底有多苦,不知道油画怎么会有这么大力量能让她忍过这三十多年漫漫的长夜,不知道过去、现实和未来在她眼中幻化成了怎样的一幅图景。我们甚至不知道,已经20世纪80年代了,她的画展也成功了,国务委员也批示了,为什么还有人敢说她是“特嫌”,不让媒体报道她,嚷嚷着要“降温”。鲁虹文章中说是“人为的原因”,此话说了等于没说,岂止是“人为”,根本是“人祸”!可为什么“人为的原因”频频能“为”出“祸”来?
  如今李青萍年事已高,重病在身,画不动了。好在她的画终究没让历史的烟尘遮蔽,她这个名字近来也经常有人提起。收藏家们还喜欢说“发现”了李青萍。说什么“发现”,李青萍还用得着“发现”?她早就名动四方,她也一直没有消失,应该说“还债”才对!
  三
  这几天,我一直艰难地查寻关于李青萍的资料,也去了几个大的搜索网站,都没搜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她依然默默无闻,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网上。我想我该去问问李世南先生。鲁虹说,20世纪80年代,李青萍想办画展,托她没出过远门的弟弟去省城求人,李世南和武汉的一批著名画家都为她说过话。
  对了,世南先生,前些日子,我在这里写文章公开向您索要“钟馗”,昨天您用特快专递寄来的“钟馗”我已经收到了,画中那个威风凛凛的钟馗我喜欢,您题的“长剑横九野”我心领神会。谢谢您!您看,今天说李青萍的事,说着说着,文字就有了点儿火气,眼见离你笔下的“高僧”境界越来越远了。我这心中依然有“鬼”,似乎已经“众所周知”,你的“钟馗”来得正是时候。
  ……
展开
目录
卷一
在这个人面前我们再次相遇
回一位署名“十年读者”的传真函
战火中的书人书事
远忧近虑中道一声“平安”!
跟他和她说人事文事,向李世南要钟馗
做一粒“读书种子”是幸福的
不妨就在家里,找本旧书,重温旧梦
在SARS列车上自我隔离
陈思和登上了“何妨一上楼”
谁忍心说李青萍的命运“众所周知”
像她这样的一个爱书人
睡梦中还逃不掉的这场梦
和哈耶克一起跳舞
“接生婆”不好当啊,钱先生!
通往巴金之路

卷二
一、二、三:“拜年——!”
活的文化,新的传统
何其幸也!
往事都到哪里去了?
凌晨忽然想起“鬼屋”
老屋也是绿色的
旧时月色
谁送我一枝玫瑰花
这个日子有点浪漫
几滴零墨
“马洋人儿”以及短信息之“类”
“文化媒人”
又一村·牡丹亭
报告:发现“潜水者”!

卷三
一半
导演
听听余秋雨
与文明有关
正常,或者不正常
“鬼村”走了,“软硬艺术创作室”来了
曾经拥有,却难长久——那些小书店
今天我们谈论谈论论坛
大喇叭·DVD·CD
我们为什么想起了邓云乡先生
她的一生是“一连串的事件”
“自己的脑袋自己用”
杨梅红了,万捷牛了
猴年尾巴上的一束书消息
我们给年拜个年
“深圳读书月”六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