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故事/中华文史故事第一辑》:
英雄悲歌
在《乐府诗集·琴集》里有一首《力拔山操》(操是琴曲名),又叫《垓下歌》,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作。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又出现了项羽、刘邦领导的两支起义军队。其中,项羽英勇善战,逐渐灭亡了秦国,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九个小王国。但是,西楚王朝仅仅建立了两个月,战争又四处爆发。项羽不得不四处征服叛乱,陷入疲于奔命的战争泥沼。
远在汉中(今陕西汉中南郑区)的汉王刘邦乘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并率大军东征,讨伐项羽。项羽从小和叔父学习兵法,用兵灵活,又勇猛过人,因而连连挫败刘邦的汉军。但是刘邦手下的良将韩信在扫荡了黄河以北之后,又占领了故齐王国地区,开始抄掠项羽的后路。项羽陷于求战不能、求胜无力的苦境。无奈之下,项羽和刘邦签约,准备率军东归。但是刘邦背信弃约,项羽军刚刚移动,便从其背后追击。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境内)设下十面埋伏,项羽陷入重围,无法突破。此时他才发现,自己虽身经百战、百战百胜却不能赢得这最后一战。
一天夜晚,项羽忧心忡忡,在帐中饮酒。忽然听到四面汉军包围之中,唱的都是楚国的歌,大惊失色,自知败局已定,不禁百感交集。项王有一美人,名叫虞,经常随从项王出征;他还有一匹骏马,名叫骓,也是随其出生入死。面对美人虞姬、骏马骓,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力拔山操》歌,头一句表现了项羽力大无穷、气势绝伦的雄姿,第二句却说出了生不逢时、天当灭己的无可奈何,三、四句以问句结束,更显示出了项羽的悲剧。整首歌荡气回肠,项王连唱数遍。虞美人哽咽着,作了一首和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说完,以舞剑自刎而死。项王伤心欲绝,热泪盈眶,就连身边诸将,也被感动得涕泪四下,不能抬头。
后来的《虞美人曲》,也是根据此作的。
衣锦还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秦末农民起义.沛县泗水亭(今江苏沛县东)的亭长刘邦,也手提三尺宝剑,参加领导了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平定天下,拨乱反正,开创了汉王朝的基业。建国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他率领人马击溃了最后一个异姓王淮南王黥布的叛军后,归途经过故乡沛县,顺道省视故乡父老,也含有衣锦重归的意思。
沛县官吏,赶忙预备行宫,铺陈盛排,等高祖到来,都走出城外跪在道旁迎接。高祖刘邦因他们都是故乡之人.也另眼相看,就在马上答礼,命他们起身,引入城中。城中的老百姓都扶老携幼,欢迎高祖,香花载道,灯彩满街,高祖瞧着,非常高兴。一入行宫,即传令下去父老子弟一块儿进见,不必拘泥于礼节,分坐两旁。沛中官吏早已备好筵席,摆设起来。高祖坐在上面,让父老子弟一块儿饮酒.又选出儿童二百二十人,在旁边唱歌助兴,儿童都是满口乡音,咿咿呀呀地唱了一番。高祖非常欢心,酒兴正浓之际,更加畅适,就命左右取过筑来,亲自击节,信口作歌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抒发了失败英雄穷途末路的浩然弥哀与缠绵悲慨,那么,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则表现了胜利英雄的踌躇满志号恢宏气度。
刘邦自从起兵,奠定汉家基业,到最终“驾崩长安宫”,历经了十二年,身经百战,戎马倥偬。歌诗的首句以风云起兴.描绘了自然界雄伟壮阔的景象,也象征了当时政治、军事局势如风云激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刘邦自己力挫众敌,开创基业过程中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第二句则点明自己是在平定内乱、威步四海的胜利形势下回归故乡的。在社稷安定、威震天下之际,他胜利班师,荣归故里,心情激动喜不自禁,难怪要与故人父老子弟慷慨高歌,回旋起舞了。他的故里之行,可谓衣锦还乡,荣宗耀祖;同时久经沙场,游子思归也是人之常情。第三句则显露出帝王的远谋,从创业转向了守成,任用罗致等一批忠诚的猛士守御四方,维护统一,使自己亲手开创的宏伟帝业万世长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