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喝彩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丛书》:
当然,深圳市政府并非一味地借鉴,期间还融人了独立的思考和创新,他们在学习了香港合和大厦顶部的圆形餐厅设计后,又借鉴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将国贸大厦的外形设计为方形,刚好能与顶部的圆形餐厅相呼应。更值得一提的是,国贸大厦还特意在顶层设置了直升机起降机场,一举提升了大厦的功能和地位。事实上,深圳市政府之所以会决意建造这样一座高楼,除了彰显深圳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凸显我国国力的强盛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先见性和正确性。
就这样,在确定好这栋国内第一高楼的初步外形后,国贸大厦这个项目最终由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并于1982年11月正式开始施工。由于当时的深圳拥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开拓创新。就在国贸大厦正式开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群众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盖楼大潮中。
据有关数据统计,仅在1983年,就有多达两万人的工程兵来到深圳,摇身一变成为这栋国内第一高楼的建设者。参与这项工程的人们所抱有的激情和热血,并不仅仅体现在最初加入的时候,还持续延伸到接下来的整个建设过程中。
在当时,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参与国贸大厦建设工作的工人们,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这一点体现在他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人的宿舍就是用竹席、油毛毡等搭建起来的简易工棚,里边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床,而是用木板临时支起来的“硬板床”。
由于当时的一个工棚里住着许多个工人,再加上深圳的气候特点,因此这样的居住环境不仅闷热至极,而且又潮又湿。如果以现在的工人居住标准来看,当时的住宿条件简直就是不合规的。当然,无论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对那个时代的工人住宿条件,我们应该抱着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工人却并不在乎,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参与到这项利国利民的建筑事业中。在当时的建筑工地上,到处都贴满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意在鼓舞广大工人能够为这项事业拼尽全力。而事实也是如此,当时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全都像是打了鸡血一般,每天精神饱满地在工地上忙碌。
可以说,这些工人早已将自己的命运和这栋即将诞生的国贸大厦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栋大厦一旦建成,它所代表和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一栋大楼所能承载的普遍意义。而作为这栋建筑的建造者的他们,也将能在这里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后来,为了加快国贸大厦的建造速度,工程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在搅拌混凝土的时候适量加入可以提升凝固速度的加速凝固剂,这样就可以提升盖楼材料的准备速度。当然,国贸大厦之所以能在建造过程中创下“三天一层楼”的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因为建造者们果断地放弃了传统的翻模工艺,转而大胆地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滑模工艺。
之所以将建造者们的这一行为冠以“大胆”两个字,是因为在当时的建筑行业中,虽然滑模工艺的整体效率要比传统的翻模工艺高很多,但是它的实现难度也是非常之大,并且失败率非常高。出于这个原因,所以当时的大部分建筑工地仍采用传统的翻模工艺。
当国贸大厦要采用现代的滑模工艺进行建造的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等着看这栋号称国内第一高楼的大厦如何“毁于一旦”。出于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国贸大厦的建筑专家和核心工人们首先进行了滑模工艺的试验,以此确认是否能真的将它运用到这栋大厦的建造中去。
令人遗憾的是,一连四个月的时间,这项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如果换作其他人,或许就会就此打住,然后继续用传统的翻模工艺去建造大厦。然而,当时的建筑专家和核心工人们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身上充满了改革开放所赋予的“不怕输、不认输、不气馁、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即使失败了也能立马站起来,接着往下做试验。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后,这些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建筑专家和核心工人们最终成功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滑模工艺的试验,并将它完美地运用到国贸大厦的建造过程中。此时,国贸大厦已经完成了30层的建造,剩下的23层因为有了这项现代技术的支撑,建造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甚至一举创下“三天盖一层楼”的伟大纪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