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绿浪30年(1989-2019)》:
一道海湾,两片海域
美国刘易斯·芒福德是一位超级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世界树立了一个知识的丰碑,这座丰碑至今无人能超越。
他既是一位城市规划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有人讲,在城市研究上能称得上真正大师的,恐怕只有他了。他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被誉为城市规划的圣经。当这位大师的目光穿过历史的烟云后,说了这么一段话——
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他说得对吗?应该是对的,因为他对城市的洞察历来都是精准和深刻的。城市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有着最复杂、最深奥的机理。人的生命体是不断往小分的,宇宙世界是不断往大看的,但两者偏于极端的走向并没影响它们效果的一致性——越往小分越奥妙,越往大看越神奇。而城市则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存在,它在与两者同样奥妙无穷外,还多少有点方法论上的差异:它既要往小分,分到城市的每一个毛孔,分到城市的每一条微血管,分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还要往大看,看整座城市的天际线,看城市所在的城市圈,看整个世界的城市群!
三十而立!
在太平洋的西北处有一个渤海湾,渤海湾的海域像一把精致的柯尔特“双鹰”手枪,在手枪准星处附近有一个城市,那个城市叫葫芦岛,她以姣美的步伐,走过了30年的历程。她立了起来!她稳健而优雅地矗立在海湾的西岸!
30年前,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当时的锦西市(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见图l、图2)
当年的兴奋情景,至今那些经历者还历历在目。真的难以忘怀,只要思绪一触到那个历史节点,心就会猛然颤动一阵,然后甜美的思忆便会像小溪一样流淌起来。那不是一般的节点,对于葫芦岛人来讲,国务院那份批文是何等的神圣!它无疑在宣告:环渤海地区又将有一座城市兴起——那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历史节典意义的节点!
为写这本书,我查阅到了1990年3月,第一任市委书记于均波在我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原件,那是一份铅字排版的材料,纸张已经黄旧起来,上面空白处挤满了钢笔书写的修改文字。沧桑之中,我仿佛看到了历史斑驳的汗迹。那个报告的题目很长,四句话组成,最后一句是“为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美丽的新锦西而奋斗”。真的令人动容,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当年出发的起点,也看到了出发时的身影——那个起点没有多余的东西,有的只是目标、方向和希望;那时,我们都是奋力前行者!(见图3、图4、图5)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期,世界上出现了四个大概念,这四个概念对我们的城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出现,立刻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它真正从概念衍化成全球性大规模实践活动也许是在25年后的1996年。
1996年,也就是我们升格为地级市的第7个年头,这一年是人类对城市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这个概念一提出来,便迅速成为2l世纪新的城市观。
我们国家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基本保持了与世界同步的节奏。
1996年前后,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发展思路。
1999年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两个适宜”的城市发展构想,这在当时与所有其他城市的发展定位观念不同,显得非常独特和亲切,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欢迎。
2004年北京市政府制订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这一城市建设目标,淡化了“经济中心”,首次在政府的重要规划文件中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北京这一“宜居城市”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其进步意义在于承认“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其突破点在于将“以人为本”作为今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
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一批复对“宜居城市”概念的表述是:“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次肯定了这个概念。
2005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这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目标。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从此,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我国应声而起,方兴未艾。
其实,人类的每一项建设活动都是为了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宜居”本来是城市自身的应有之义。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它创造出的“城市”也必然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如果不是了,它就无法持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