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演讲第十编:经济与道德》:
从昆曲到皮黄
1942年12月6日
电台上时常放送皮黄和昆曲的唱片,有时候还请些“爱美的”戏剧家来广播。比方说:本台xPRA成立三周年纪念,我还被请来广播过一次。据我个人揣测,那天,听众们对于评剧《红鬃烈马》滇剧《九华宫》,都会感到相当的兴趣。至于昆曲呢,大家只听见演奏着咿咿呜呜了半天,究竟唱了些什么,所谓“游园惊梦”“硬拷”“闻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恐怕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不见得能欣赏或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要问:昆曲是什么?它在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个什么地位?
中国的戏剧从金元以后才有长足的进步。当时分为南北两支:杂剧流行于北方,戏文流行于南方。元中叶以北戏势力极大,南戏消沉不振。中叶以后,南戏才渐露出复兴的曙光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更加活跃,万历以后作家辈出,降至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南戏的黄金时代,居然压倒北剧取而代之。这么一转移间,为什么盛衰易势呢?这和“昆腔”的勃兴实在有很大的关系。
在明朝南戏盛行的时候,因为发源的地点不同,各地的土腔也各有它的特色。发源于海盐的叫海盐腔,发源于余姚的叫余姚腔,发源于江西的叫弋阳腔。海盐腔流行于浙江的嘉兴、湖州、温州、台州。余姚腔流行于浙江的绍兴,江苏的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安徽的贵池、太平。弋阳腔流行于南北两京湖南闽广。这三种腔调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到了嘉靖年间昆山人魏良辅创立水磨调后,在音乐上得了一大进步,它不单压倒北曲,并且让其他三种腔调也相形见绌。因为良辅是昆山人,所以俗称作“昆腔”。据徐文长《南词叙录》说:“昆山腔……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南宋之嘌唱,即旧声加以艳泛者也。”昆腔改革顶大的一点,还在音乐方面。因别的腔只有板拍和锣鼓,它却加上了洞箫、月琴、笛管、笙、琵琶、鼓,管弦诸乐俱备。故《南词叙录》又说:“今昆山腔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因为伴奏音乐的复杂格外使它凄婉动听,于是昆腔的势力遂一天比一天地扩展起来了。在嘉靖年问它还只流行于苏州一带,后来渐渐蔓延到太仓、松江、常州和浙江的杭嘉湖等处。到了明末清初甚至连北平也流行了。所以王伯良《曲律》说:“迩年(万历)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龚芝麓听袁于令演所撰西楼传奇诗也有“可怜苏北红牙拍,犹唱江南金缕衣”等句。昆腔在北平扎下根底以后,不单留在北平的南方人很欣赏它,连清朝的宫廷王府也时常演奏它。到乾隆朝,昆曲的盛行遂达极点。当时称昆腔为“雅部”,别种腔为“花部”。三十九年刊行《缀白裘》十二卷网罗昆曲散段。四十二年巡盐御史伊龄阿奉敕设局扬州修改戏曲,黄文呖、凌廷堪等都参与这件事,经四年才完工。五十七年苏州叶堂(广明)撰《纳书楹曲谱》二十卷,这是昆腔谱里最正派的一种。这时候昆腔真是“如日中天”一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