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三辑24·人性的批判:荀子
0.00     定价 ¥ 4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875540
  • 作      者:
    陈修武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他是儒家的传人,也是法家代表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他的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2.洞察人性,正本清源,知名学者阐释原著的真谛。

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展开
作者简介

陈修武,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曾任教于台大中文系。现已退休。著有《罪恶之感之由来与原罪之意义》、《论语现代意义之探索》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文学、语言学,是先秦一大思想宝库。本书介绍荀子个人的修身立学,他上私淑于孔子,下传之于韩非李斯的学术脉络,以现代学者的角度深度解读《荀子》重要篇章。荀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书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荀子 • 天论》评解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财”,就是“材”,就是材质。宇宙万物,材质皆各自不同,动、植、矿物,何止千万。虽材质皆自不同,但却构成一个互相滋养的系统。如以人来说,草、木、鸟、兽,都不是人类,但是可以养人类。其他物类养人类,人类也养其他物类。总起来说,宇宙之间无穷物类,都是取非其类以养其类的。这就是所谓“财非其类,以养其类”。总体地来看宇宙万物便是一个交互相养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也不是谁要这样便这样的,而是它自然如此而这样的,所以便叫作“天养”。

近代人类,挟科学技术以为利器,尽取宇宙万物以养人类,人类却不必去养其他物类,很显而易见的便是人类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福分。可是这种福分的代价,就是宇宙万物交互相养的“天养”系统之被破坏,破坏了宇宙万物那种天养系统中的秩序之和谐。这样,人类享受这“福分”的最后代价,必然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灾难。于是,生态学、环境学便应时而起了。

荀子这“天养”的观念就是近代生态学、环境学的根本基础。

 

★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

不管为人、做事、为学、为政,都要把握着第一序列的原则才能不乱。变是应该的,但不能以变应变,必须以不变来应变。如果在不变处不能把握清楚、把握结实,便不能应变。如果能在不变处把握清楚、把握结实,那么“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都是无所谓的。

譬如孝顺父母,孝心、爱父母便是这第一序列不变的原则。至于如何达成这孝心,那就需要随时、随地、随人而变了,这方面全无一定。《论语》曾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但是,如果父母血管硬化、高血压、心脏病,怎么办呢?自然要变一变了。这时,有酒食最好做儿女的先吃掉,留下素菜给父母吃;早晨,做子女的最好赖在床上不起,留下满园落叶给老爸老妈扫扫,舒展一下筋骨吧!

 

 

二、荀子的性恶论

 

原来荀子所谓的“性恶”,只是一句他用来吓人的话、夸张之辞。在他真正的了解之中,“性”既无孟子所谓的“善”,也无他自己所谓的“恶”,完全是中性的。他这种真正的了解也许他自己都不能自觉,正好像朱子不能自觉为荀子的学术后裔一样。性就好像一堆泥巴一样,如果我们把它塑成观音菩萨、关圣帝君, 它就代表善,就成了为万人膜拜的对象;如果我们把它塑成夜叉、魔鬼,它就代表恶,就成了人们厌恶的对象。泥巴本身无所谓善 恶。杭州西湖岳武穆祠前有一对用生铁铸成的秦桧夫妇跪像,凡去参拜岳王的人无不对之咒骂不已。我们能说那生铁就是“恶” 的吗?据说那祠中岳飞的像是用檀香木雕成的,那座像是要受千秋万代中华儿女衷心致敬的。我们能说那檀香木就是善的吗?当然,统统都是不能的。檀香木、生铁、泥巴,都无所谓善,也无 所谓恶,只是中性的材料而已。

在荀子真正了解下的人性就是如此。

固然,荀子处处强调性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强调归强调, 事实归事实。事实永远是事实,它不会因为强调而有任何改变的。就强调来说,荀子对性恶之强调,可谓到了极点。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 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 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 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他这里所谓的伪,请不要误会,绝不是今天作为骂人用时的“虚伪”之“伪”,而是“人为”的意思。虚伪与实在相对,人为与自然相对。比如天空中环绕地球运行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制造而成的。可是,人类运用强力火箭推到天空中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就完全不同了,它是人造的(man-made)故称“人造卫星”(satellite)。月亮这个卫星不是 satellite,是自然的,所以不能称为 satellite。这 man-made 一字,就是荀子所谓的“伪”。在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它所以也能成就善的行为、完美的人格,就是因为加上了这“人为” 的因素。故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是,这“人为”的因素是什么呢?在荀子就是“先王之道”,也就是先王所制定的“礼义”。我们人必须“师法”这种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义,才能使 我们这“性恶”之性成就善、成就道德、成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否则仅凭性之本身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性不能自善”。不仅不能自善,而且还是自恶的。

 

三、荀子的客观精神

 

孔子而后,在先秦真能承传孔子的,就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要承传了孔子的主观精神,其客观精神则不足。荀子主要承传了孔子的客观精神,其主观精神则不足。所以,荀子学术之主要成就、主要价值,是在“外王”方面的,其“内圣”之学术实在甚见扭曲。孟子学术之主要成就、主要价值,是在“内圣”方面的,其“外王”之学术实在就非常荒凉了。

近代民主政治传来我国,一般具有我国传统文化意识的政治学先生们,和一些卫护儒家学术思想甚具诚意的先生们,总不愿把这种民主政治完全当作舶来品看待,总要说这也是我国古来就有之的东西。他们主要的根据,便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

这一根据,实在是不能成为一个根据的。一定这样来使用它,是既不了解孟子这句话的本来含义,也是不了解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真谛。

孟子这句话,原是针对战国诸侯们“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率土地以食人民”、“率野兽以食人民”的不仁而发的。如果说这句话可代表孟子对那些被荼毒涂炭的老百姓的关切,并借以灭杀那些诸侯们的骄横之气,则是可以的;如果说这就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政治学的解释,就是不相应了。孟子这句话完全是从一种道德心灵中发出的,不是从一种政治心灵中发出的。而且,孟子也不是一个政治心灵。荀子之所以看不起孟子,便是在这个地方。孟子确曾对当时的诸侯讲了许多有关治理天下、国家的大道理和具体方略,但都是根基于道德意识的,政治学的意味很轻。

“民”,当然就是人民。“君”,当然就是国家负责人。“社稷”,应该有今天“政府”的含义。站在政治学的立场上来讲,“民”固然很贵,“社稷”也不能次之,“君”也不能轻,三者实具有同等之重要性。政治是人群集体生活中,共同希望或欲望实现之合理的调整。在此一原则下,组成这人群的每一“个体”之生活,实都具有不可否认的“目的”意义,所以“民为贵”。集体生活不能否定个体生活,但也不能仅仅是一种零散的个体生活,它必须有一个组织来协调每一个体生活与其他个体生活之间所必然会产生的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关系。这便是“政府”的当然功用了。这样“社稷”就一定不能是“次之”的。再说,人群的共同事务,虽然应该是属于人群中每一个人的,但并不能由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一齐动手动脚来做,它必然是由人群中少数生命力、智慧力、道德力较强的人带领大家来做的。没有这样的人来领导,不仅人群集体生活中的共同希望或欲望无由实现,即连个人生活的基本生存权利也都无由保障。这样,“君”又如何可以是“为轻”的呢?所以,政治学的立场,不是把这三者分成哪个是重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是不重要的,而是把凡是必要的都看作是重要的。再说,政治中的必要因素不仅此三者。政治学之目的就在解释政治的各种必要因素之不同必要性,与它们在政治中恰当而不可逾越的职分与地位。

孟子讲这句话,凭借的不是这样一个政治学的心灵。所以,这句话并不能提供给我们任何政治学的价值。政治学的心灵,是一种客观精神之投射,孟子在这方面实较弱。在先秦,孔子而后,具有这方面强烈倾向且卓然有所成的,只有荀子。

民主政治原生古希腊之雅典,democracy一字,在希腊字眼中,就是“由人民管理”的意思。可是,先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实已随着雅典之亡而一起亡了。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由英国人发展出来的一套与君主专制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并已广泛地成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的主流,也叫作democracy。这就是近代的民主政治,它与雅典的古民主政治,并不完全是一样的。

民主当然是由人民做主的意思,但这“做主”的观念,很容易使人产生“这就是我的,我可以随便处理它”的想法。好像“我”有钱,“我”可以任意拿“我”这钱到市场,去买“我”所喜欢的任何东西,买回来之后,这件东西又成“我”的了,“我”也可以任意处理它、使用它。这个“任意”,在英语中相当于“arbitrary”这个字。国家事务,在君主时代,由大皇帝“任意”来处理,在民主时代,大皇帝被打倒了,自然当该由“我”来任意处理了。这样,民主政治就成了由人民人群众多人的“我”来代替大皇帝一人的“我”,由人民人群众多人的“任意”来代替皇帝一人的“任意”。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了解。

在这种了解之中,“民”自然是最贵的,也是唯一贵的,“国家”、“政府”算得了什么!而“君”也不仅是“轻”的,根本是可由“民”来“任意”随时推翻的。

这种了解实在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任意”联想。如果一定要这样解释民主政治,这样实践民主政治,其实不如回到君主专制好。因为,由一人之“任意”代之以众多的“任意”,政治灾难必定将更为残且烈。君主政治中的灾难,并非由君主本身带来的,而是由君主之“任意”带来的,所以,君主并不是灾难之源,“任意”乃是灾难之源。一人之“任意”毕竟是有限的,众人的“任意”就是非常麻烦了。

由近代西方发展出来的民主政治,其主要之努力,就是用在设法限制甚至根本否定这种“任意”之上了。其主要之努力在此,其主要之成就也在此。

政治,是人群集体生活中共同希望或欲望实现之合理调整。民主政治,就是政治事务由人民主动地自己来决定、处理。但这种决定、处理,并不能是经由人群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七嘴八舌、七手八脚地来决定、处理的。因为,如果如此,不仅政治之实现在人群集体生活中共同希望与欲望的目的不能达到,而且人群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之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都一定会变成完全无保障的。所以,政治必须是一种“调整”,调整这些“七嘴八舌、七手八脚”。这个调整的原则,就是把这些“七嘴八舌、七手八脚”纳入到一个组织中,借组织的系统使它们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关系体,在这个有秩序的关系中,定其个别的职分,以达成政治之目的。秩序,是就整体来说的,职分,是就个体来说的。整体之秩序不定,个体之职分不显。个体之职分不定,则整体之秩序不显。因此,在一定的组织系统中调整整体处的秩序与个体处的职分,乃是政治的基本原则。


展开
目录

【导读】认识荀子的批判精神

 

第一章    荀子其人其书

一、他究竟姓什么?   

二、一生的经历   

三、韩非      

四、李斯      

五、荀子的老师——孔子   

六、荀子的书      

 

第二章    荀子的真形象

一、一位奇特的思想家      

二、荀子的性恶论      

三、韩非、李斯——荀子性恶论的必然灾难   

四、荀子性恶论之检讨      

五、荀子的客观精神   

六、荀子重要文献选录评述      

 

第三章  《荀子 • 天论》评解

 

第四章  《荀子》重要篇章大义简介

一、《劝学》 

二、《修身》 

三、《不苟》 

四、《荣辱》 

五、《非相》 

六、《非十二子》 

七、《仲尼》 

八、《儒效》 

九、《王制》 

十、《富国》 

十一、《王霸》    

十二、《君道》    

十三、《臣道》    

十四、《致士》    

十五、《议兵》    

十六、《强国》    

十七、《正论》    

十八、《礼论》    

十九、《乐论》    

二十、《解蔽》    

二十一、《正名》 

二十二、附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