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可观思想。道家之“道”是宇宙本体,属哲学层面,儒家之道是社会本体,属政治层面,如先王之道、天下有道、文武之道等。子夏在对“道”的思索中提出了“小道可观”的主张,他指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①综观孔子的政治思想,他侧重于社会政治秩序理论的构建,对当时可行性对策缺乏研讨,因而略嫌空疏的儒家也就难免常被排斥于实际政治斗争之外,尽管孔子孜孜以求,但终难实现。子夏总结了早期儒家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小道可观的主张。其实,早在孔子在世时,子夏的“小道”思想已初见端倪。《论语·子路》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②这里的“欲速”“见小利”当是孔子针对子夏为莒父宰的施政方针而言,这实际上体现了子夏的“小道”思想。子夏十分重视躬行实践,他经常教育弟子要不厌从“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末节做起。虽然他不主张人们拘泥于“小道”的探索,但对儒学实践的反思和重新认识而总结出的“小道可观”思想,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建立在“小道可观”思想基础之上,建立在更贴近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是子夏对儒学的重要发展。
子夏在同魏文侯讨论音乐问题时指出:“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⑧他认为父子君臣之义是礼乐之本,是治国纪纲,纪纲立,秩序稳,人心定。对于纪纲的强调,具有以法治国的政治色彩。子夏还指出:“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④子夏强调了君主应当明智,严于律己,善于行政,这里显露出了鲜明的法家意识。无怪乎郭沫若认定:“前期法家,在我看来是渊源于子夏氏。”①钱穆先生也指出,西河之学“舍礼而折人于法……法家渊源,断可识矣”②。子夏的儒中有法思想,把儒家偏重于个人素养的修为和社会纪纲的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以后儒学成为主流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石,这是董仲舒外儒内法、儒法合一思想的渊薮。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完善自己,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持身严谨、好学不厌、雍容祥和的君子,他虽然不反对弟子们投身政治,但他更欣赏虽清贫仍坚守学术阵地的弟子,他把颜回看作是真正的学者的典范。子夏引申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从政者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者有余力就去从政,从政不忘学习,学习可以从政,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学习不能仅仅是明理,应把学习和事业连在一起,进身仕途,报效国家。为仕并不是目的,要肩负起责任、义务、道义,不能放弃学习,做到仕、学兼得。春秋时期,世族子弟凭借家族门荫,少年即入仕,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文化根基较浅,所以他们从政以后,行有余力,应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修养,对于从政很有帮助。而普通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才能,但无施展之地,学有余力可以出仕,像子张、子路、冉有等。这也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学而优则仕,行仁政于天下。但不管先从政而后学,还是先学后从政,子夏都强调了学,勉励学生要孜孜不倦地一心向学。子夏对仕与学关系的辨析,使学人从此名正言顺地走上了读书为仕的道路,为儒学的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道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