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公平与正义:永恒的伦理秩序(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0.00     定价 ¥ 54.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62708
  • 作      者:
    王学典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京希,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社副主编,教授;山东大学政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治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长,“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主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生态理论、政党与社会关系,尤以政治生态理论以及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见长。在政治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选取生态学视角,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对政治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政治生态理论”,以期实现生态学与政治学的对接与融合,为最终创建一门政治学新兴分支学科――政治生态学――投石问路,奠定基础。关于民主制度三层次说,引起学界关注,为李铁映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杨海蛟主编的《新中国政治学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所引介。此外,关于政治腐败问题的研究,引起中纪委监察部的注意,所办内部参考资料多次转载有关成果;关于制度文明建设的研究,以内参的形式为中共山东省委进行法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平与正义,是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同步存在的古老且永恒的话题。只是,近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公平与正义问题变换了其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cy了社会经济层面,而具有了政治的、法律的与精神文化的意涵。因此,学界对它的关注,也就CY了既定的学科界限。本书以“公平与正义”为专题,围绕公平与正义问题的讨论,即是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的结晶。借由学理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多视阈呈现,望能助益于公平与正义问题研究的推展。 

展开
精彩书摘

人们无法通过平等的制度来直接弥平当下的自然差异,尽管某些平等制度可以通过某些社会措施来间接地减弱或消除将来某些可能的自然差异,比如医疗保障体系能够通过预防或救治疾病而减弱或消除疾病可能造成的自然差异。但是,一旦这些自然差异已经形成,那么,就不是某些以平等为宗旨或者与平等相关的社会制度或体系所能够弥平的。医疗中的义器官能够恢复一定的人体功能,但它不应当算作自然差异的弥平,而只能算作某种补救。即使这样的医疗行为是由某种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持的,并且是出于平等的目的,那么这个行为仍然不能够证明或者说明,平等的指向在于消除个人之间的自然差异,相反,平等的宗旨,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只能限于消除某些可能与这些自然差异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的社会差异,即某些不平等的社会状况,比如歧视。理解这一思想的要点在于,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下,平等是一项普遍的原则,而在人的自然性质方面,即使以现代医疗技术为条件,仅仅在某一项属性上面,要达到完全的等同,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人类自然个体之间的完全而普遍的等同既非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至于某些特定个体之间存在的这种情况,可以举出孪生的例子。同卵孪生的个体之间的基因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其他自然性质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一个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实在的背景。但是,同样重要并且对平等概念尤其重要的是,孪生个体之间的社会经历和生涯却根本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即使个体之间的自然差异在等同的意义上被弥平,他们之间依然会演化出社会差异。至于这种社会差异是否扩大到成为平等所关切的对象的程度,则取决于特定个人的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上面的阐述已经论证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自然个体之间的普遍差异乃是一项基本的事实,这是社会差异的自然基础和基本背景,但是,弥平个体之间某一方面的差异与弥平所有个体之间的所有差异一样,是不可能的,也并非平等主张的宗旨所在。即使弥平个人之间的自然差异是可能的,社会差异依然会从这些等同的个体之中产生出来—倘若社会确实如其所是那样乃是一个四维的历史—实在的空间,而非理论上的抽象的点,情况就必定如此,这里还可以推论出进一步的结论,倘若弥平个体之间的自然差异而使之完全等同是可能的,并且个体之间的自然等同或差异的状况直接决定了个体的社会状况,即等同或差异与否,那么平等就成为一种毫无必要的价值和主张了。平等的价值和主张之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恒久的意义,就是基于上述差异的不可弥平性。在平等的语境之中,就其积极的层面来说,等同概念提供了平等的基准意义,而从其消极的层面来说,这样的基准同时就揭示了平等的局限性。既然弥平一切个人之间的社会差异与弥平一切个体之间的自然差异一样是不可能的,或者比后者更加不可能,那么等同就失去了其一般而普遍的意义,它的现实性取决于具体所能等同的特定内容。这一点对于理解平等概念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展开
目录

平等的概念...................................................................................... 韩水法/ 1

平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姚大志/ 20

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 洋 龙/ 35

“正义”概念辨析............................................................................ 李寿初/ 52

希伯来《圣经》正义:观念、制度与特征................................. 傅有德/ 73

反对不平等

 ——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论证....................................................... 姚大志/ 102

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和保障

 ——关于民主对社会正义的价值的思考..........................周光辉 殷冬水/ 119

人的秩序性尊严之构成

 ——论尊严形态在不平等社会关系中的现实性............................. 韩德强/ 135

“陌生人”的位置

 ——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 贺 来/ 146

领域分化后的道德寓所

 ——兼论公共行政的道德原则....................................................... 张康之/ 166

制度公正与政府责任...................................................................... 高国希/ 183

公共政策的公平之度:权利平等与特殊保护...............常 健 符晓薇/ 193

经济自由及其代价与限度................................................黄少安 刘明宇/ 207

作为“正义论”的《资本论》........................................................ 白 刚/ 226

论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 吴忠民/ 246

契约:交易伦理的政治化及其蔓延................................张凤阳 李永刚/ 268

“公共利益”的解释困境及其突围................................................ 刘连泰/ 289

论税政民主与法治.......................................................................... 肖金明/ 303

论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任的法治基础.............................................. 刘建军/ 319

公共性的文化建制:中国公民社会公正实践的

伦理价值诉求........................................................................... 袁祖社/ 337

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 刘玉安/ 360

后 记................................................................................................................ 38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