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我们不能活反了:王小妮研究集/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
0.00     定价 ¥ 66.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7551426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我们更看重那些沉潜的,通过艰卓的探索为汉语写作。进而言之即是汉语本身,做出贡献的诗歌写作者,愿意以某种方式向他们致以敬意。他们的写作彰显了一种布朗肖所说的写作的沉默与“无名”性质,能够经受哗声的销蚀和流俗的磨损……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不能活反了:王小妮研究集/隐匿的汉语之光·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
  而在同题的随笔中王小妮则写道:“应当有另外的人,只为自己的心情去做一个诗人,他要另外去劳动才能不饥饿,他要打一盆水才能除掉灰尘。他是最平凡的人。他可以写字,也可以不写。他只是在那些被锁定了的生活之中,感觉空隙,在空隙中发现光芒,时限极短,光活泛起来,生动起来。他在那会儿遭遇到另外一个飞掠而过的世界。”
  我非常认同这种不把诗当作一种职业,当作谋生手段,或者当作改造世界的工具,当作炸弹和旗帜,“只为自己的心情去做一个诗人”的态度;更欣赏这种像海一样“呼吸和想”,把感觉、经验望到“透明”的精神。我觉得,这里包含了诗歌写作两个重要的层面,一是回到有话要说这一基本前提,自觉面对自己的内心经验,二是又不把经验直接等同于诗,而是重视宁静的观照。我认为,前者,使王小妮汇入了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潮流,而后者,使她的诗超越了一般的“个人化写作”,显示了自己的品格。
  王小妮是20世纪80年代就为许多人热爱的诗人了,但我相信直至意识到“重新做一个诗人”的20世纪90年代后,她才发现诗歌与自己的内心如此贴近,才享受到诗歌写作的自由与快乐。这并不是说王小妮20世纪80年代的诗写得不好,相反,我至今不能忘怀她写的人走出长长甬道后瞬间的晕眩感,以及北方农人石头一样的沉默与坚忍,不过,王小妮的那些诗,呈现给我们的,是感觉的独特,是捕捉瞬间的才华,但抒情观点、艺术趣味和想象方式上,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而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妮不仅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诗歌立场,而且写得比较自由,几乎可以说信手拈来、自成境界了。
  我猜想,王小妮在20世纪90年代写出最好的作品之前可能有一个女性主义的过渡。她20世纪90年代初写的《应该做一个制作者》,表现了女性只能通过书写才能显示存在的观点(“我写世界/世界才低着头出来/我写你/你才摘下眼镜看我”)。但女性主义对王小妮的启发并不是单纯的性别视野,更不是玛杜莎式的复仇风暴,她也始终没有认同普拉斯式的自白风格,它的意义只是帮助王小妮在价值失重的时代更深地进入了内心经验、个人记忆和被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压抑的日常感觉,开始品味琐碎、平凡的事物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她宁静地注视这些东西,“……望着墙壁/直到它透明/……在光亮穿透的地方/预知了四周/最微小的风吹草动”(《重新做一个诗人》),最终找到了一条以个人经验探索世界、领悟生存境况的道路。她坚信这条道路,甚至在一首叫作《不认识的人,就不想再认识了》的诗中宣称:“到今天还不认识的人/就远远地敬着他/三十年中/我的朋友和敌人都足够了/……我要留出我的今后/以我的方式/专心去爱他们/……从今以后/崇高的容器都空着/比如我荡来荡去的/后一半生命。”
  我是在《诗选刊》2001年11月号读到《不认识的人,就不想再认识了》这首诗的,并将它选人了《2002-2003中国诗歌年选》。后来,徐敬亚告诉我它是1998年的作品,我相信。因为这首诗与她的《回家》《最软的季节》《台风》等诗所处理的内心经验相近,是最个人也最锐利的创伤性经验;同时,在情感上也还稍显峻急。50年代出生的那代诗人青少年时期有许多创伤性的记忆,它往往成为跟随他们一生的梦魇。然而,文本中的说话者,并不是真的要延续旧人旧事的记忆,坚持过去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反省和清理自己的记忆和经验,面对世界与自我的真实:那些被“大社会…‘大历史”所忽略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那些被“崇高”所排斥的琐碎人生,那些被现代主义美学所遮蔽的“简单明白的感情”,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耀眼的粒子
王小妮:“活着”及其方式
“为自己的心情去做一个诗人”
——评王小妮90年代以来的诗
水晶的诗光
——王小妮诗歌创作论
论王小妮的诗歌
在转弯里滑翔的,是一只鸟的细目光
——王小妮诗歌论
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
——王小妮近作论
王小妮的边缘立场
——时代主潮的“错位”者
飞翔在“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心情”之间
——论王小妮的个人化诗歌创作
王小妮诗歌与禅文化的深层联系
米与盐:家庭诗学的两极
——以王小妮为中心
一半永远地在向另一半走去,或迎面或相悖
——王小妮诗歌简论
论王小妮诗歌写作的社会敏感性
——幽婉游移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

第二辑 光与影
“十秒钟”
——读《我感到了阳光》
王小妮诗歌世界解析
——评王小妮诗集《我悠悠的世界》
世界的创建和坚守
——王小妮写作描述
王小妮.“基本情绪”
一颗星星能走多远
——解读王小妮
王小妮读札
光与暗的交错
——细读王小妮诗歌《闪电之夜》
双头鸟的平衡术
——王小妮《十枝水莲》的诗歌空间
锋利忧郁低回
——王小妮近年诗歌述评

第三辑 透视
我的诗人妻子王小妮
——王小妮文学写作编年

第四辑 挑灯
诗很大程度是可以害人的
——答燕窝
女人适于写作
——答《晶报》汪小玲
诗不是生活,我们不能活反了
——答《南方都市报》田志凌
最松弛的状态,就是最发力的状态
——答《新诗界》

附录 王小妮创作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