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也称为《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的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四库简明提要》说“《文选》为文章渊薮”。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读书人影响最大最久的书,除了经书之外,《文选》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部。
但是我们今天对于《文选》缺乏了解。譬如,我们可能想当然以为这就是一本“文章选集”。不能这样看,理由有三。首先,在文献学知识中,《文选》并不是现代意义的“选集”,而是“总集”,是相对于个人“别集”而言,多人的作品汇集。“古今总集,以是书为弁冕”(《四库简明提要》)。如果视作“文章选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的意义就失去了。第二,《文选》所收作品,除了文章之外,还有诗歌。“文”在当时的意义,相当于今天说的一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在内。我们知道六朝隋唐时期的“文”,大都可以兼指“诗”的。《文选》为什么也选诗,其实早就有人提过这个疑问,古人简单的回答是:只要看看史书中有《文苑传》而不必另立什么《诗苑传》就可以知道了。第三,“文选”的“文”,其实也并没有包括当时所有的文章。譬如“六经”没有选,史部、子部的大多数文章,也没有选。这自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观念。其实六经与子史都各有好文章的。因此这里的“文”除了广义的文学作品之义,还有一个特定义,即美文,即讲究辞藻文采、骈偶声律以及谋篇布局的文章。这样也就自然排斥了集部之外的文章。与现代的文学观念相比,如果前一个理由是加法的“文”,比现代的观念要大,那么这里却是做减法的“文”,比现代的观念小了。由此可见《文选》的“文”,与后来的“文”的区别,以及与现代社会的“文学”的区别。
但是,因此而认为《文选》的文章只是惟艺术而艺术的“美文”,就不对了。《文选》专门纂集了经、史、子以外的各体文章,既包括了赋、骚、诗等非实用文,也包括了诏、令、册等政治实用文,以及碑、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生活实用文。古人也曾认为《文选》分类过于繁富。然而文体的细分,不仅表明精神生活的精细化,而且表明社会文明规则的细分,这是中古文明进展的一个体现。我们不仅可以从读书人的艺文生活来判定那个时代的优雅从容与细致深刻,而且可以由此而透视当时社会公私生活的丰富多样与认真用心,来考量那个时代的文化质地。古代的人文中国,一个能写文章的人,不仅能写非实用的诗骚赋,而且能写官场生活中的政论、公文以及日常普通礼俗生活中的实用文,他不仅是一个空头诗人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可以用好文章来“鼓动天下”、“晓生民之耳目”的儒士。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从儒家关于“文质彬彬”的理想士人的真正落实,来理解《文选》背后的文化深义。
在北宋以前的中国社会,《文选》是“文章宝典”。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五经”。这与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文选》某种程度上即是拿到进入上流社会的钥匙。唐诗说:“惟当袖佳句,持此青琅玕”(独孤及),“高等由佳句”(李嘉佑),表明了诗歌文学才能与政治地位的相关性。科举中的“帖经”、“赋才”,表现了读好《文选》的重要性。
《文选》是唐代举子们的主要教材,唐代大都是“自考”,举子们熟于《文选》文章体例,然后简练揣摹,穿穴古典,化旧为新,然后通过“温卷”的形式,向主考官和著名诗人请教,在社会上形成好的口碑。在唐代文献中甚少师生关系,《文选》是读书人最好的老师。作为自学材料,举子通过“模仿”各体文章,久之自成格局。《文选》不可教,里面的文章非常丰富,是个人性情的取之不尽的宝库。个人的天性不一样,设想如果没有《文选》这样的教材,只有一个老师按自己的趣味来塑造学生,这该多么可怕!而“模仿”是根据兴趣所在,来自由选择,这正是文学的第一个自由。表面上看来是复古、摹仿,实质则极富于真正的自由,这正是唐人文学才能大幅度成功的秘诀。
从先秦到南北朝隋唐,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经部的地位下降,集部的地位大大上升,是一个重要现象。如果说,宋元以后是戏曲小说/民间文本的天下,那么,六朝至隋唐两宋,正是经史子集/菁英文本的天下。而经史与子集的消长,又是此期的文化大势。集部上升,意味着非主流的文学知识地位的上升,意味着文明与文化创造的多元﹑生动与丰富性的提升。集部上升有四个标志,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中重文的“宣言”;二是范晔在史书中首立《文苑传》,标志着文学写作与功名事业平起平坐;三是科举以诗赋取士,“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陈寅恪语);四是《文选》的流行。《文选》顺应了这个大趋势,融重文尚才的社会新理念,与辞章惟美的士人新传统于一炉。它的生命史,也正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史,也与北宋以前文学知识人的兴衰史相互呼应。陆龟蒙诗:“因知昭明前,剖石呈清琪。又嗟昭明后,败叶埋芳蕤。”诗人心中的“昭明太子”,岂止只是文章命运的知音神主,更是操文人穷达荣辱命运大权的神明上帝!“文选烂,秀才半”,又岂止只是一部书的好评,更是包含了中古社会历史与知识生产的绝大信息。在文化史上,一部书具有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实不多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