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想人格流变论
0.00     定价 ¥ 8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6856
  • 作      者:
    黄传波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传波(1976-),男,山东临邑人。200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文化研究。现为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想人格流变论》以大量的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为蓝本,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与考察,探究各个时期作家们对理想人格的认识及表现。基于理想人格流变的纵向梳理,尝试系统性地阐述各时期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意义及其实现,揭示和阐发20世纪知识分子对“人”的深刻理解。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想人格流变论》按时序将20世纪理想人格分为五个历时阶段,选取有代表性的理想人格形象进行解析,同时对同一时期因人物身份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理想人格理解的差异进行深入解析,全面、系统性地阐发20世纪各阶层对理想人格的理解及其思想意义,并阐释出其对当下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想人格流变论》:
  五四作家本身是吸收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在他们的各个器官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婴儿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可以由人任意涂抹,但一旦有所涂画,我们可以再把它擦拭得更轻一点,却再也无法完全抹去旧日的痕迹。对于这旧痕,我们或许可以在它们上面覆盖上一些新的东西,时间久了,新的印痕产生,旧的就难以再现。但五四作家们情绪化的、激进的文学和社会主张却使他们无法对之进行彻底覆盖,他们追求完全的个性自由,主张“任意而为”,充满个人情绪化的创作必然会产生某种疏漏,这样就给了一些旧有的东西生存的空间(其实要从根本上割除旧有的东西也是不可能的,对此下文将展开具体论述),只要条件适合,它们必然就会努力地发展自身,而其存在并发展必然又会影响到新画面的效果。五四作家们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汇点上,他们虽然眼睛在注视西方美好的画面,但东方的底色却大大影响了其所绘蓝图的效果。
  较之五四作家,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观念在他们父辈头脑中的烙印更为深刻。作家们也许可以消除自身承自传统的落后因素,却无法消除父母头脑中的封建因子,我们无法否认传统的父慈子孝的道德伦理,因为“孝”本是爱的延伸,是爱的一种反映,尽管其中也许有着愚孝的毒素,但其人伦意义还是有的,这也就注定了我们无法彻底否定孝道。在五四时期,作家们曾激烈地抨击过孝道,“陈独秀、吴虞等揭露了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扼杀,指出从封建纲常派生的旧道德本质上是以己属人的‘奴隶道德’,封建礼教把中国弄成了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胡适在五四时期也曾写出《我的儿子》《再论我的儿子》等诗文,猛烈地抨击盲目而虚伪的孝观念。而现实中的胡适又是怎样的呢?他在一次讲演时曾经痛陈中国传统女性的三大缺点:一是打麻将;二是缠小脚;三是打屁股。而他的结发妻子江冬秀从小裹足,婚后又整天沉迷于“方城之战”,且又无文化,那么胡适为何又能与之白头偕老呢?关于这件事,胡适曾在给好友胡近仁的信中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②婚非所爱,胡适这是否又是一种盲目?这样的爱又能维持久远,这是否又是一种虚伪呢?从个人的解放的角度考虑,他是否又考虑到了江冬秀的生存质量呢?但为了母亲,胡适宁愿放弃自己一生的幸福,放弃自己的信仰。
  而同样作为五四重要精神领袖的鲁迅先生先是接受了“母亲的礼物”——朱安,继而在没有与之离婚的情况下又与许广平结为连理,他可以背叛自己事实上的妻子,但他无法完全违背母亲的意志。他们可以选择其他的一切,但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也就注定了他们抗争最终的悲剧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民”:基于群治的晚清理想人格范式
第一节 基于“群治”的“新民”理念
第二节 《黄绣球》:晚清小说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

第二章 基于“个人”的五四理想人格范式建构
第一节 “个人”:五四文学的主体定位
第二节 多余人心结:五四刚健人格形象的缺失
第三节 娜拉:现代独立女性的自塑或他塑

第三章 基于“大众”立场的革命新人建构
第一节 淹没在大众化叙事中的“大众
第二节 血色浪漫中的革命新人
第三节 背靠组织的解放区新人

第四章 激情燃烧时代的英雄叙事
第一节 革命历史记忆中的英雄建构
第二节 坚定的社会主义创业者
第三节 在”英雄“夹缝中的”个人

第五章 “余心所善,九死未悔”的新时期理想人格范式
第一节 劫波度尽理想仍在的归来者
第二节 披荆斩棘正气浩然的开拓者
第三节 矢志不移忠于信仰的守卫者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