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山河》:
记忆中的春节
雷凡
一
很多人最难忘的春节,都在记忆里。
那时候的春节,耳畔不时响起爆竹的声音,兜里装着二脚踢、几颗冰糖,还有一些炒花生、炒黄豆、麻仡类的吃食。手提着一个用旧大搪瓷水杯做的火兜子,时不时吹上几口,把火兜吹旺些,或抡起胳膊飞快地转上几圈,火兜立刻就小会冒浓烟了。
初一是不出远门的。一大早就会有小伙伴相邀,到左邻右舍去拜年。村头的寒风凛冽,北风刮着光秃秃的枝丫呼啸而过,一群小伙伴们穿着新衣新鞋却特意踩着冰凌,抡起火兜,不时点上几个爆竹丢进田垄上看冰泥四溅。谁的爆竹熄了或没炸起冰泥就会引发嘲笑。最怕的就是炸路边的牛粪,一不留神就会被炸飞的“宝贝”给击中,回家不免好一顿收拾。
初一拜年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从村里的亲戚或长者家开始,一起揖手拜年,一起眼巴巴地等长者给的、用红纸包的几分一毛的红包或一些干货吃食,出了门肯定会相互比较一番。
待到夜色将近,新的任务又开始了。这时应该去祖宗长辈的坟前拜年,带上几根红烛、香火,还有相当难得的一串鞭炮,偷偷拆下几个就成了自己的私货,便有了与小伙伴比拼一番的本钱。
年岁大了,春节的味道好像变了。其实不然,一家人团聚的味道没变,永远怀念幼时春节的念想未变,只是各自承担的责任在变……
二
家乡的春节更有味道,因为那里有极为传统的龙灯、旱船。
每当腊月来临,各村的老少爷们儿、媳妇大妈们就会盘算着怎样拉起一支舞龙的队伍,实在凑不齐人就组建一个仅需要三五人的划旱船小队。
舞龙的队伍非常庞大。按照祖上遗留下的规矩,舞龙的人数必须是单数,11人以上才称得上大龙灯,稍大的村子组建的龙灯肯定是15人及以上,人数少了就会被四里八乡的队伍比下去了。舞龙最关键的是舞龙珠的。龙珠在前,龙灯在后,龙珠是队中的指挥,一般来说又是舞龙技艺传承较好、体力充沛的中青年。
舞龙头的也是火键。竹扎的龙头重达十多斤,一天下来没有过人的臂力那可是玩不转的。同时,舞龙头的人还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体力、技巧、为人都是重要的考量。还有经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龙尾,也是极为耗费精力的,龙灯一摆水,龙头、龙身部位跑动不多,可龙尾却是需要跑出数倍的距离,所以这个舞者肯定是年轻力壮且腿脚极为灵活的人。
舞龙没有乐器可不行。没研究过各地的风俗传统,不知各地舞龙乐器有什么不同、在老家那地方,乐器一般是这三件:鼓、锣、铙钹。有时可以加入唢呐、大抄锣还有小鼓、小锣、小铙钹等。一个完整的舞龙配乐,没有十来人可是玩不出那气势。
“仓且,仓且,仓且仓且且……”鼓起龙动,大鼓是乐队及舞龙时的总指挥,好的鼓师可以用鼓点引导甚至控制舞龙的速度、花样和情绪。鼓点不仅可以用来奏出带感的节奏,而且还能与舞龙珠的一起默契地指挥着龙灯下一动作。
记得那年应该是读小学四年级,我非常幸运被选人村里小龙灯队,而且还是敲鼓的。这个任务可不简单,为了练好鼓、不被骂,那是费了不少功夫。我每夜都是抱着鼓睡,时不时敲几下,总是被批斗方才嘟着嘴罢休。
舞龙需要技巧。在老家,如果没有练出至少舞出“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八个字是不能出来跑江湖的。现在有时看到舞龙灯的,观众一看到“舞龙摆水”这非常有架势的环节就立马兴奋起来。其实,舞龙摆水好练,只要大家节奏步伐一致即可。但要在舞龙时摆字,那是很难练的。就好比现代集体舞蹈中的走位,一个人走错了,字没摆成,龙身也会纠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是件极其丢脸的事情。
到了来年,舞龙队再进入当年丢脸的那个村,就没人在舞龙进大门时点鞭炮了,舞完了也没人给香火钱。不为别的,水平不行出来跑江湖就是丢人现眼,就会被十里八乡的人笑话几年。
好在,我们那时练得也比较扎实,加之是小龙灯队,各个村庄的大人们也没有那么较真儿。想想,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什么节奏、技巧都不记得了,只能用笔头吹吹水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