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岁月的平仄》梁实秋、汪曾琪、朱光潜等华语名家精选合集
0.00     定价 ¥ 49.8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808988
  • 作      者:
    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等
  • 出 版 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等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联袂巨献,华语百年暖心之作。

2019年全新编校精装典藏版,老树画画、齐白石高清彩插。

人生清欢,似梦一场;岁月深处,时光不负。

余光中、贾平凹、蒋勋盛赞的作家作品全新呈现。


展开
作者简介

梁实秋: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我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物。代表作《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等。

汪曾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是从沈从文,“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大淖记事》《人间草木》等。

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谈美》《西方文学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岁月的平仄》收录了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看华语百年名家讲述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在岁月的平仄中,体味时光的冷暖与厚重。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得其乐

汪曾祺 / 文

孙犁同志说写作是他的最好的休息。是这样。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 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我在构思一篇作品时, 我的孩子都说我在翻白眼),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  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是一个人不能从早写到晚,那样就成了一架写作机 器,总得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

我年轻时爱唱戏。起初唱青衣,梅派;后来改唱余派老生。大学三四年级唱了一阵昆曲,吹了一阵笛子。后来到剧团工作,就不再唱戏吹笛子了,因为剧团有许多专业名角,在他们面前吹唱,真成了班门弄斧,还是以藏拙为好。笛子本来还可以吹吹,我的笛风甚好,是“满口笛”,但是后来没法再吹,因为我的牙齿陆续掉光了,撒风漏气。

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我的字照说是有些基本功的。当然从描红模子开始。我记得我描的红模子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十六个字其实是很难写的,也许是写红模子的先生故意用这些结体复杂的 字来折磨小孩子,而且红模子底子是欧字,这就更难落笔了。不过这 也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略窥笔意,知道字是不可以乱写的。大概在我 十一二岁的时候,那年暑假,我的祖父忽然高了兴,要亲自教我《论 语》,并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 邪公家传》,这两本帖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中选出来的。祖父认为我 的字有点才分,奖了我一块猪肝紫端砚,是圆的,并且拿了几本初拓的字帖给我,让我常看看。我记得有小字《麻姑仙坛记》、虞世南 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小学毕业的暑假,我在三姑 父家从一个姓韦的先生读桐城派古文,并跟他学写字。韦先生是写魏 碑的,但他让我临的却是《多宝塔碑》。初一暑假,我父亲拿了一本影印的《张猛龙碑》,说:“你最好写写魏碑,这样字才有骨力。”我于是写了相当长时期《张猛龙碑》。用的是我父亲选购来的特殊的纸。这种纸是用稻草做的,纸质较粗,也厚,写魏碑很合适,用笔须沉着, 不能浮滑。这种纸一张有二尺高,尺半宽,我每天写满一张。写《张 猛龙碑》使我终身受益,到现在我的字的间架用笔还能看出痕迹。这 以后,我没有认真临过帖,平常只是读帖而已。我于二王书未窥门径。写过一个很短时期的《乐毅论》,放下了,因为我很懒。《行穰》《丧 乱》等帖我很欣赏,但我知道我写不来那样的字。我觉得王大令的字的确比王右军写得好。读颜真卿的《祭侄文》,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颜字, 并且对颜书从二王来之说很信服。大学时,喜读宋四家。有人说中国书 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话有道理。但我觉得宋人字是书法 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点是少拘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蔡京和米芾 的字(苏东坡字太俗,黄山谷字做作)。有人说米字不可多看,多看则 终身摆脱不开,想要升入晋唐,就不可能了。一点不错。但是有什么办 法呢!打一个不太好听的比方,一写米字,犹如寡妇失了身,无法挽回 了。我现在写的字有点《张猛龙碑》的底子,米字的意思,还加上一点 乱七八糟的影响,形成我自己的那么一种体,格韵不高。

我也爱看汉碑。临过一遍《张迁碑》,《石门铭》《西狭颂》看看而已。我不喜欢《曹全碑》。盖汉碑好处全在筋骨开张, 意态从容,《曹全碑》则过于整饬了。

我平日写字,多是小条幅,四尺宣纸一裁为四。这样把书桌上书籍信函往边上推推,摊开纸就能写了。正儿八经地拉开案子,铺了画毡,着意写字,好像练了一趟气功,是很累人的。我都是写行书。写真书,太吃力了。偶尔也写对联。曾在大理写了一副对子:

苍山负雪洱海流云

字大径尺。字少,只能体兼隶篆。那天喝了一点酒,字写得飞扬霸悍,亦是快事。对联字稍多,则可写行书。为武夷山一招待所写过一副对子:

四围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

字颇清秀,似明朝人书。

我画画,没有真正的师承。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 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划几道印子), 画花头,定枝梗,布叶,勾筋,收拾,题款,盖印。这样,我对用墨、用水、用色,略有领会。我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初二的时 候,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大概是我的画第一 次上裱。我读的高中重数理化,功课很紧,就不再画画。大学四年, 也极少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了。当了“右派”,下放到一 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束劳动后,倒画了不少画,主要的“作品”是 两套植物图谱,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一套《口蘑图谱》,一是淡 水彩,一是钢笔画。摘了帽子回京,到剧团写剧本,没有人知道我能 画两笔。重拈画笔,是运动促成的。运动中没完没了地写交代,实在 是烦人,于是买了一刀元书纸,于写交代之空隙,瞎抹一气,少抒郁 闷,这样就一发而不可收,重新拾起旧营生。有的朋友看见,要了去, 挂在屋里,被人发现了,于是求画的人渐多。我的画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

我也是画花卉的。我很喜欢徐青藤、陈白阳,喜欢李复堂,但受 他们的影响不大。我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带 有很大的随意性。曾画了一幅紫藤,满纸淋漓,水气很足,几乎不辨花形。这幅画现在挂在我的家里。我的一个同乡来,问:“这画画的是什么?”我说是:“骤雨初晴。”他端详了一会儿,说:“哎,经你一说,是有点那个意思!”他还能看出彩墨之间的一些小块空白,是阳 光。我常把后期印象派方法融入国画。我觉得中国画本来都是印象派, 只是我这样做,更是有意识的而已。

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可以在画上题诗,可寄一时意兴,抒 感慨,也可以发一点牢骚。曾用干笔焦墨在浙江皮纸上画冬日菊花, 题诗代简,寄给一个老朋友,诗是:

新沏清茶饭后烟, 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 留得秋光过小年。

 

为宗璞画牡丹,只占纸的一角,题曰: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 不共赤城霞。

 

宗璞把这首诗念给冯友兰先生听了,冯先生说:“诗中有人。”

今年洛阳春寒,牡丹至期不开。张抗抗在洛阳等了几天,败兴而 归, 写了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我给她画了一幅画, 红叶绿花, 并题一诗:

 

看朱成碧且由他, 大道从来直似斜。见说洛阳春索寞, 牡丹拒绝著繁花。

 

我的画,遣兴而已,只能自己玩玩,送人是不够格的。最近请人刻一闲章“只可自怡悦”,用以押角,是实在话。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好临时“改戏”。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做菜待客,须看对象。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夫妇到北京来,中国作协不知是哪一位,忽发奇想,在宴请几次后,让我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他们,说是这样别致一点。我给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煮干丝。这是淮扬菜。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她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不是这道菜如何稀罕,我只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国乡情耳。台湾女作家陈怡真(我在美国认识她),到北京来,指名要我给她做一回饭。我给她做了几个菜。一个是干烧小萝卜。我知道台湾没有“杨花萝卜”(只有白萝卜)。那几天正是北京小萝卜长得最足最嫩的时候。这个菜连我自己 吃了都很惊诧:味道鲜甜如此!我还给她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台 湾咋会有干巴菌呢?她吃了,还剩下一点,用一个塑料袋包起,说带 到宾馆去吃。如果我给云南人炒一盘干巴菌,给扬州人煮一碗干丝, 那就成了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了。

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一个菜点 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冰糖肘子、腐乳肉,何时软入味, 只有神而明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 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 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油酱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 头”。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有一道菜,敢 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 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我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吗?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剪一段时光,温暖流年

002 花园 汪曾祺

012 雅舍 梁实秋

016 养 花 老 舍

018 一片阳光 林徽因

023 窗子以外 林徽因

032 月夜之话 郑振铎


第二辑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040 自得其乐 汪曾祺

048 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 舍

053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062 生活之艺术 周作人

065 途中 梁遇春

073 给抱怨生活干燥的朋友 徐志摩


第三辑   深深的情,浅浅地诉

078 永久的憧憬与追求 萧 红

080 花香雾气中底梦 许地山

083 水样的春愁 郁达夫

090 哭摩 陆小曼

096 墓畔哀歌 石评梅

101 怕老婆的哲学 李宗吾


第四辑   只记花开不记年

112 囚绿记 陆 蠡

116 春·绿 朱自清

120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 红

123 秋光中的西湖 庐 隐

132 小春天气 郁达夫

141 蛛丝和梅花 林徽因

145 北平的春天 周作人


第五辑   往事回思如细雨

150 纽约的旧书铺 梁实秋

152 东安市场 梁实秋

159 忆卢沟桥 许地山

164 异国秋思 庐 隐

168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171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六辑 你本是生命的过客,却成了记忆的常客

176 我的母亲 老 舍

182 刘云波女医师 朱自清

186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191 回忆鲁迅先生 萧 红

229 泰戈尔在我家 陆小曼

233 我的祖母之死 徐志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