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逃离都市的瑞典学者,“半路出家”成为牧羊人,记录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心境转变。1021个牧羊的日子,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牧羊需要全心投入,无法当作兼差来看待。日子一天天过去,艾克瑟・林登开始觉得不是他在养羊,而是羊儿们在守护着他……
通过与羊儿的相处以及自己在日常中的观察,艾克瑟・林登在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之外找到了内心的和平,同时对世界上的小奇迹进行了敏锐而有趣的沉思,引导读者观察生活、感知自然界自发的一切,同时也教会我们认识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
2 月 2 日
我知道,养狗的人往往与自己的狗感情至深,亲如家人。不知道其他动物的主人是否也如此。我并不会与某只羊特别亲近,而是与养羊的整套流程紧密相连。我不与人约见,也不做各种计划——我只管埋头去干。养羊是一件需要长期坚守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一年四季,每个日日夜夜,我都必须细心照料羊儿们。你肩负着重大责任,却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回报。肉?羊毛?回报便是更多的责任。你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人生是否已够充实,因为你不得不站在200码(约183米)外的田野里沉思,完全地——我是说,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忘记那些虚荣。
6 月 29 日
在我人生的某个时期,我认为文学是卓尔不群的,那些词句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观念和感情,触动我们的心弦。一部小说抑或只是一句话,就能让整个世界浮现在我们面前,初觉陌生, 转瞬熟悉。而如今,我却常常感到,周遭发生的一切都诗意盎然。一只渡鸦在向着羊群啼叫,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渡鸦亦会老去,也许眼前这只就比我年长,也许它见证了我们与羊儿相处的这段岁月里农场的变迁。而当某个时刻来临,它一定也会飞落下来啄食羊尸。这就是在天地间自发而生的文学,不需要任何人的欣赏和认可,它不属于任何人,既不属于作者,也不属于读者。它自生自灭,每一个字句都来去自如。
11 月 2 日
当母羊从沉睡(或者是假寐)中醒来,白雪已经覆盖了牧场。她们一直待在谷仓里。昨天,我打开谷仓给她们拿来一点干草。我们的冬季饲料大半是从真正的农民那里买来的青贮饲料,一小部分是我们亲手制备的。我们辛辛苦苦地割草,好不容易才算勉强凑成了一堆。付出多多,收获寥寥。但是,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可能百分之百理性地去做每一件事。不管怎 样,当第一场雪降临时,我们能够给羊儿们递上一小把干草,那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满足感。就像是在说:“我们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地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所以几个月前就给你们备好了存粮,这叫未雨绸缪,你们不懂吧?”我望着羊儿们的眼神,不知道那算不算是感激,也许只是淡淡的惊奇:“啊哈,原以为我们只能躺在这里等死,可你瞧,眼前居然还有吃的。”
11 月 18 日
有人认为乡村生活寂寞难耐,而我却从未感到孤独,我的羊儿一直陪伴着我。你的生活环境是否具有社会性也许并不取决于你的社交频率,而是取决于你与谁为伍:你们是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是否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若论人际往来,其实乡村和城市没有多少差别。何况只有在乡下,我才能与羊群为伴。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当你身处喧哗人世,你觉得孤独异常。相反,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一个都市男人,放逐自己的内心在牧场,选择与羊群为伴。那些日子被他用如隽永的俳句般记录下来。这个荒诞如一场行为艺术的决定,最终却让他的内心找到满足和宁静。羊儿好似静默的禅师,牧场像是道场,过往和现在始终在他脑海中思辨,他最后会怎么做?他反思到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翻开这本书吧,也不用急着寻找答案,咩咩声真的很治愈。
——比尔·波特(美国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著有《空谷幽兰》等)
将近三年的时间,1021个牧羊的日子,133篇充满感动、哲理与幽默的日记。一个满身疲惫的都市人,在青草、星光与悦耳的咩咩声里重新打下了自己生命的地桩。在寂静里让内心回归宁静,在孤独里让内心回归充盈。这是一本你想一口气买五六本当礼物送人的书。
——英国《观察家报》
如果你想要从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之外找到内心的和平,或许可以从林登的《我的牧羊人日记》中找到灵感和力量……羊儿是本书的灵魂,最后连作者艾克瑟・林登似乎都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如果说梭罗的《瓦尔登湖》适合过去的时代,那么这本书,正好适合我们的时代。
——瑞典《西博腾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