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一篇他的作品,听他夫子自道。
木心极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陈丹青说,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全本《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即在“私房”。他谈到那么多古今妙人,倒将自己讲了出来,而逐句谈论自家的作品(《木心谈木心》),却是在言说何谓文学、何谓文章、何谓用字与用词。这可是高难度动作啊,爱书写的人,哪里找这等真货?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木心谈木心》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第一讲] 谈自己的作品
* 说得性感一点:这是不公开的。最杀手的拳,老师不教的。前几年的课,是补药,现在吃的,是特效药。
* 今文,古文,把它焊接起来,那疤痕是很好看的。鲁迅时代,否认古文,但鲁迅古文底子好,用起来还是舒服。
* 这么一段序中之序,说老实话:搭架子。搭给人家看。懂事的人知道,“来者不善”,不好对付。要有学问的。
* 要一刀刀切下去,像山西刀削面。鲁迅很懂这东西。
* 莫扎特,差一点就是小孩子,幼稚可笑,但他从来不掉下去。
* 写作是快乐的。如果你跳舞、画画很痛苦,那你的跳法、画法大有问题。
[第二讲] 再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 一篇文章,你要动手写,全部精力要定在头一句。中国从前叫做“破题”。一法是正面破题,一法是意外的侧面的来。
* 把整个题破掉,一般说,这种破法是傻的。但我把谜底拎在前面是比较大胆的——你得估量你在后面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发挥。
* 我反对用韵。反对用韵,用起来就好。
* 我早就有艺术家不能当哲学家的想法。康德要是做音乐家多好,二律背反一定很好听,小提琴、钢琴一起来。
* 要用力气,所谓用力,就是举重若轻。
* 大家自己对自己,要落落大方。
[第三讲] 续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 在正经的场合,想到很不正经的事,很难控制。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刑场,注意到卫兵第三个铜扣生锈了。
* 英国苏佛克郡,我没去过,用资料用得好,比去过还好。去过了,外文不懂,东西太多,反而不好写。
* 这篇倒是我从前在大陆时写的风格,出来后,是换一种写法的。回头看,可传。幸亏那时写了,现在到底老了。那时居然有那种青春,借你们青春的光。我年轻时的东西,毁掉了,追不回来,这是青春的回光。
* 文中的作者,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一个精灵。精灵,往上跳,天使,往下跌,魔鬼,他不跳,不跌,装出要跳要跌的样子,让人发笑。
* 天使,魔鬼,一属天堂,一属地狱,都是有单位的。精灵是没有单位的。你找他,他走了,你以为他不在,他来了。
* 我在艺术上求的是精灵这种境界。
[第四讲] 谈加缪,兼自己的作品
* 不用别人的话,自己讲,讲得再不行,文章总是本色的。炒青菜,总是好的。
* 我纪实?很多是虚的。全是想象的吗?都有根据的。写写虚的,写实了;写写实的,弄虚了——你们画画的几位,实的有本领,虚的不行。
* 道家语:“天风吹下步虚声”。“步虚”,在空的地方走。我的文章,常是“步虚”。
* 但这种“悬念”,要松。松嘛很松,绳子嘛是一条绳子,悬在那里。文字不要写死。
* 小孩总想模仿。我自杀过,蚊帐绳子哪里挂得住,断了,心想:还好挂不住。又想仿“割肉疗母病”,每次想,下次割,看看手臂,想,等明天吧——哈姆雷特。
【出版说明】 木心的九堂文学课,陈丹青的五册原始笔记
【 第一讲 】 谈自己的作品 (1993.3.7)
同步阅读:《即兴判断》代序、《塔下读书处》
【 第二讲 】 再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1993.3.21)
同步阅读:《九月初九》
【 第三讲 】 续谈萨特,兼自己的作品 (1993.4.4)
同步阅读:《S. 巴哈的咳嗽曲》、《散文一集》序、《明天不散步了》
【 第四讲 】 谈加缪,兼自己的作品 (1993.4.18)
同步阅读:《明天不散步了》、《童年随之而去》
【 第五讲 】 续谈存在主义,兼自己的作品 (1993.5.9)
同步阅读:《哥伦比亚的倒影》
【 第六讲 】 谈法国新小说派,兼自己的作品 (1993.5.16)
同步阅读:《哥伦比亚的倒影》、《末班车的乘客》
【 第七讲 】 谈访谈 (1993.6.13)
同步阅读:《仲夏开轩》
【 第八讲 】 再谈新小说,兼自己的作品 (1993.6.20)
同步阅读:《遗狂篇》
【 第九讲 】 谈《素履之往》 (1993.9.11)
同步阅读:自序、《庖鱼及宾》、《朱绂方来》
【 后记 】 总算还原了《文学回忆录》全貌 / 陈丹青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
★ 陈向宏(木心故里乌镇的总规划师)——木心先生是weiyi的。
★ 铁戈(木心在上海时期的忘年好友)——现在人们看到的木心,都只是他露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 陈村(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 何立伟(作家)——意外之人,意外之文。
★ 骆以军(作家)——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 孙郁(学者)——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 陈子善(学者)——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 巫鸿(学者)——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木心有两点与众不同:其一,他在中西文学和哲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也能同样娴熟地将这些知识融会于写作和绘画之中。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和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比美。高行健也是一位相当执着的画家,但是我认为在绘画风格的细腻和作品题材的丰富两个方面,木心都要胜过一筹。
★ 童明(学者)——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 陇菲(学者)——木铎声声,我心摇曳。
★ 春阳(学者)——木心,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 李静(学者)——木心寻返久经失落的古典词语,借以拓展思维、感受和想象的边界,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真正成熟、华美、丰赡而高贵的现代汉语。
★ 梁文道(“看理想”主讲人)——木心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