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撬动大转型
“平台+内创业集合体”成为未来的组织形态之一,
打造真正有活力、可持续的创业型组织!
第2版新增内容
内创业自我识别测评表
危机生存的内创业策略
员工如何一步步内创业
六种情况不能做内创业
技术变革、经济转型、管理升级、制度松绑四股力量的巨大冲击,个体价值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危机中对自救重生的渴求,正在推动组织与员工的关系从“雇用关系”向“合伙关系”转变,一场前*未有的内创业革命正加速到来。
调研十余类行业,走访百余家企业
洞悉内创业赋能企业的底层逻辑
破解人才使用三大困局
解析内创业独特的三环生态
低成本突围的四种内创业模式
内创业落地的四步法
把控四个命门,运用四种激励方法
第2版新增
危机生存的内创业策略
员工如何一步步内创业
内创业自我识别测评表
六种情况不能做内创业
内创业帮助你打造真正有活力、可持续的创业型组织
推荐序 点燃内创业荷尔蒙(徐小平)
序 言 以员工为中心的新商业文明
第一章 转型与危机中的求索 1
个体价值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危机中对自救重生的渴求,推动组织与员工的关系从“雇用关系”向“合伙关系”转变,一场以员工为中心的内创业革命正加速到来。
初露锋芒1
四股变革力量4
危机中的自我重生9
组织中的“创业人”13
第二章 重新定义内创业 19
内创业已经从少数领先大企业的“专属品”,变为各类企业激发活力、留住人才的“利器”,内创业的传统边界被打破,内外资源的联动、价值的共创分享、多重目标的融合成为新一轮内创业的鲜明特征。
内创业新边界20
从零星到群涌23
不一样的动机30
“超级合伙人”36
由内向外突破40
第三章 内创业三环生态:大树底下长好苗 46
内创业生态是一个包含创业者、母体组织和外部环境的三环生态圈,不仅要与社会化创业一样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还要平衡与母体间的微妙关系,一把手的坚定支持、企业资源的精准对接、托底的制度保障,是让内创业茁壮成长的优质土壤。有六种情况最好别做内创业。
三环生态圈46
破冰引航者50
善用天然母体56
玩转双重利益圈60
有“退路”的战斗?63
内创业有六个“做不了”69
第四章 内创业模式与方向 75
内创业模式丰富多样,既有围绕企业主业、挖掘内部资源的战略孵化型创业,也有内外部资源融合的平台型创业;既有企业为员工好创意买单的“私酿酒”型创业,也有允许内外部项目在企业落地的自由试错型创业。
战略孵化:内生式破茧75
平台创客:分享专业化力量83
内部私酿酒:好创意我买单89
自由生长:试错中的惊喜94
创业方向:与母体相关更靠谱97
第五章 各类组织,各有其道 101
内创业与混合所有制结合开辟了国有企业改革落地的新方向,内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为科研院所改革提供了更高效可行的新方法,内创业引发的裂变效应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抵抗危机。
国企改革的“鲶鱼”:内创业+混合所有制101
科研院所改革再出发:内创业+成果转化108
小企业成长新路径:内创业裂变效应112
第六章 开启内创业四步法 117
内创业必须系统设计。准确定位、广泛征集和科学筛选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孵化培育、实现公司化成长与适时退出,是内创业的一般步骤。
内创业必须系统设计117
第一步:用RBI模型定位内创业118
第二步:用4+4方法征集与筛选123
第三步:聚焦五要素孵化127
第四步:公司化成长与退出133
第七章 关键之匙:把激励搞对 138
好的内创业激励必须遵循五条原则,从四种激励方式中加以选择。实际落地时,是参股还是控股,是短期变现还是长期回报,都取决于母体企业的管理风格和与主业的紧密程度。
激励有原则138
四种激励方式140
参股还是控股147
长期获利与短期变现154
管理层更要激励157
第八章 老板之惑:把控内创业命门 161
如何降低内创业风险、提高内创业成功率,是老板们苦苦思索的问题。形成上下一致的内创业价值观,把握好内创业治理的平衡点,破解人才使用的三大困局,遵循内创业资源配置的黄金律,是把控内创业命门的关键。
内创业会失控吗161
价值观阵痛164
治理平衡点169
突破人才困局175
资源配置黄金律179
第九章 员工如何一步步内创业 186
如何让懵懂员工快速变为内创业达人?不仅需要员工冷静地自我评判,认清可能的风险和未来出路,更需要员工避开内创业孵化三个阶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谁适合内创业186
老板不同意,怎么搞定他193
孵化前:定人、定钱、定方向196
孵化中:拼资源、拼速度、拼验证203
孵化后:做推广、判未来、定止损207
认清六个风险与五条出路211
第十章 内创业正渐入佳境 217
内创业正席卷全行业,强烈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的组织正在消失,“平台+内创业集合体”成为未来的组织形态之一。内创业是公共属性与私人属性高度融合的独特创业活动,需要政府的精准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这样才能打造真正有活力、可持续的创业型组织。
读懂中国样本217
未来已来:让内创业流行起来222
政府角色:共塑创业型组织225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3年历练与5万字微信:新版诞生记 233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徐小平 真格基金创始人
内创业是中国创业创新浪潮发展到今天,下一个巨大的机会冲击波来源,因为中国的转型成功太需要内创业来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带来滔滔不绝的创新力量。我希望、我呼吁所有当代中国企业领袖迅速行动起来,建立一个对你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至关重要的制度——企业内创业制度。
邱晓华 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新华都商学院教授
中国经济正处于由大向强跨越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升级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内创业革命》一书不仅带我们见证了中国企业家以内创业推动管理变革的新实践,更为我们展现了一条以微观激活带动宏观转型的新路径,值得读者参阅。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管理行为是对人性的选择性适应,而不是让人性来配合我们的需求。《内创业革命》洞悉组织中“创业人”的觉醒,展现了中国企业内创业实践,是一部以创业视角反映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力作。
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5L际创始人、董事长
大企业最怕新技术、小公司颠覆它的生存。《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管理学大师克里斯滕森曾提出——大公司应主动孵化出小型创新公司,让它们像初创企业那样独立运营,以此掌握可能出现的颠覆式创新。《内创业革命》一书,提出了大企业如何避免被颠覆的“内创业理论”,尤其在这样一个“颠覆式衍进”的时代,对那些行业巨头和成熟公司,有重要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赵迎光 韩都衣舍创始人、CEO
活力是企业永恒的挑战,自我裂变、不断进化的“小组制”是韩都衣舍保持活力、迅速发展的关键。《内创业革命》凝聚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智慧,将为更多企业永葆活力指路引航。
吴贵生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内创业的兴起拓展了我们对创业的传统认识,更对组织和战略管理理论带来巨大挑战。《内创业革命》不仅是一本探讨创业的书,更是对企业管理变革的新思考和对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可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