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组织学习·信息素养·创造力:知识型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要素研究
0.00     定价 ¥ 6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059275
  • 作      者:
    高伯任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关于组织创新和职业发展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要聚焦员工个体的素质能力,还要关注企业的学习发展,甚至要涉及到全球信息、社会转型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本书旨在构建组织学习、员工信息素养、员工创造力以及知识分享行为与个人主动性等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其研究始终聚焦在两点:(1)信息素养决定人才升级;(2)组织学习促进企业转型。本书的实证调研活动和问卷设计思路都是基于这两个核心逐步深入与展开的。总之,研究文献浩如烟海,组织学习、信息素养和创造力的研究范围一直在扩展,从最初的概念研究,到学校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标准,到现在突破学术范畴拓展到工作场所。本研究聚焦工作场所,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企业的管理者和一线的员工。
展开
作者简介
高伯任,工商管理博士,现任贵州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学科负责人、贵州商学院新商科专业建设负责人。曾就职华北石油管理局、挪威林业泛亚纸业集团、荷兰思腾教育集团(Schouten China)、 凯洛格(Key Logic)、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等中外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及咨询顾问经验。6年海外研究生留学经历,其研究领域联结高校和企业,长期致力于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教育事业。已有2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管理学类期刊杂志上发表。已出版专著:《领导能力持续改善》。
展开
内容介绍
本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以企业转型中的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探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组织学习环境下员工信息素养和创造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探讨组织学习、员工信息素养、员工创造力、个人知识分享和个人主动性等变量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要素模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文献探讨
组织学习·信息素养·创造力:知识型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要素研究第二章文献探讨本书的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学习、员工信息素养、员工创造力以及知识分享与个人主动性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信息素养的中介效应关系模型以及知识分享和个人主动性的调节效应关系模型。因此,根据研究目的,本章主要回顾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以供本书构建研究框架与推导研究假设时参考。本章共分七节,分别探讨基础理论、信息素养之相关理论与文献、组织学习之相关理论与文献、创造力之相关理论与文献,以及个人主动性之相关理论与文献。
第一节基 础 理 论
一、创新扩散理论
当前,学术界只要谈及信息技术或技术转移,一定会提到创新扩散理论。Rogers是这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1962年出版的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中最先提出创新扩散的概念。创新的传播扩散首先是以符号概念的形式被个人或群体接受,关乎时间或具体事件及过程,包括信息检索的行为和信息处理的程序(如感知、说服、决策、执行和确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整合信息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提出了著名的Rogers模型,根据人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的不同行为,划分出五种类型: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多数者、晚期多数者和落后者,以此解释在信息采集与整合时不同个体的表现与质量。Moorcroft则强调: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呈现信息和理解信息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分析、检索和应用信息的素养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这正好与Rogers的理论相得益彰:扩散是一种新的实践,这种实践(创新)在一段时间里把社会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信息素养”研究,更适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更符合学习型组织的精神。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Rogers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中提供的理论,可以清晰地看出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概念起源于Tarde以及Ryan 与 Gross发起的关于偏远农村信息技术扩散的研究项目。后来,这一理论被用来检查整个社会在不同阶段的技术扩散状况。这批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概念:个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发展的经济、愈演愈烈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技术和媒体领域的大量发明和发现。如何理解创新、评估创新以及让社会接受创新,成为最急迫的社会需求。各个行业的研究人员、商业人士都加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个人如何译码和处理媒体符号?许多学者认为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盲从的大众。
20世纪60年代,Rogers将创新扩散描述为创新理念在社会成员中通过选定的管道适时沟通的过程。接着,大批学者参与到研究中来,创新扩散的理解不断深入。Rogers于1969年指出,社会变革的引发和现代化,迫使人们走出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更为复杂、更讲究技术与效率的生活方式;对个人而言,这一变化过程是自发的,但也是可以计划的,都取决于周边环境和社会系统所传达的理念。然而,对这一过程的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接受来自外部社会系统的新思想。
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认为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盲从的大众。随后的研究范围虽广,但却流于空泛,例如,从英国医生关于天花接种在民间的传播扩散,到美国母亲关于养育孩子的特殊经验,从业余无线广播电台所采用的无线电通信方法,到混合玉米种子在农民中的传播扩散。然而,这些关于扩散的研究忽略了个人在不同事件中相同的扩散机制。Rogers甚至批驳:实际上,扩散本身已经消失在扩散研究中。
20世纪80至90年代,Rogers 和 Kincaid认为,沟通是在扩散范围内双向合成的过程,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传递信息以达成目的。这一时期,Simmel提出的陌生人(stranger)观点得到广泛认同:陌生人作为个体,也是一个系统的成员,但缺乏与系统的关联互动;当个体与社会网络发生联系,更多的影响和约束即被放置于他/她的行动。Rogers于1994开始用陌生人的观念来支持自己提出的社会距离、异形人、全球公民和边缘人理念。最终,Rogers于2003年将陌生人理念引入到创新的可操作性上,认为陌生人避离社会规范,这反而使他/她更容易接受和采纳新理论。
进入21世纪后, 美国学者Ryan与Gross于1943年在艾奥瓦州所进行的玉米种子杂交扩散实验,重新得到学术界的关注。Rogers称赞“玉米种子扩散实验”为打破传统研究范式的跨界研究典范,并由此概括出著名的扩散四要素(the four main elements of diffusion),即创新(innovation)、沟通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s)、时间(time)和社会制度(social system)。四要素和玉米种子扩散实验已经成为创新扩散研究领域的惯常表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从高清电视、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到云计算、大数据、在线脱机、互联互通,随着生活方式的颠覆式变革,创新扩散理论受到全球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Dearing认为,创新扩散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多种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中,从全球幼儿园的跨文化适应到社会媒体和通信设备的更新使用,无所不包;这自然引发了学术界的批评之声,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过于广泛,分析过于类同。
三、创新扩散理论的模式
以Rogers为代表的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创新扩散的结构模式研究。Freedman于2002年提出了创新扩散的结构性指导原则,他认为创新的接受是依赖于社会环境的,真正有效的创新措施问题被公众的力量所抹杀。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被证明有效的干预措施没有被社会采纳,而其他一些仅用了很小研究投入的干预措施却获得广泛接受。
本研究很多地方都将涉及创新扩散理论的模式,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模式。
1.扩散阶段模式
Rohrbach等学者认为:接受、采纳和使用干预的决定不是一种实时行为,而是一个由传播、采纳、实施和维护四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如图21所示,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影响的过程,揭示了创新是如何被整合到标准的实践措施中的。
在传播阶段,管理者们意识到了创新的程序并鼓励人们采纳实施。
在采纳阶段,管理者形成干预和承诺的态度以便启动程序。
在实施阶段,操作人员才开始使用创新。同时,在这个阶段,重新发明(改变或修改创新)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维护阶段,创新从执行渐渐变成制度化的行为。在这个阶段,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就继续或停止使用该程序作出承诺。
这四个阶段被一系列复杂的变量所影响,包括创新的感知特征,用来预测49%~87%的变化会以多快的速度被采纳。
图21Rohrbach等的创新扩散阶段模式图
2.技术接受模式
经典的Rogers模型定义了五类接受者,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落后者。Moore则认为,在有远见卓识者(创新者、早期采用者)和实用主义者(早期大多数,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现在的企业创新研究中,通常会把五类接受者缩减为两类接受者,即创新者和非创新者;或者缩减为三类接受者,即尝鲜者、多数采用者和晚期采用者。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结合用户行为与实际的社会条件,创新扩散理论的模式研究虽然庞杂,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行为学派和实用主义学派两种。总的来说,注重实际应用的测量方法,无论是在主观(持续时间、频率、强度)还是客观(系统日志)上,都要比行为意图方面的实验更可靠。
Davis等人于1989年提出了著名的信息技术接受模式,包括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个维度。学术界对这种模式非常认可,称之为“一种用于评估和预测用户接受新信息技术的工具”。PU是指使用者主观认为使用一个特定的系统将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一个系统的用户PU值越高,其对系统的态度越积极。PEOU是指用户认为使用某个特定系统会使自己工作越来越容易的程度。PEOU值越高,用户使用该信息系统的积极性越高涨。这个模型有效地解释了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过程,为设计人员开发信息技术产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四、创新扩散的特征
Rogers于2003年归纳出创新扩散理论的五个重要特征,即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用性和可观测性。
1.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定义一个创新好于它所替代的想法的程度,这种结构被认为是预测一个创新的最佳因子。
2.兼容性
兼容性定义一个创新与潜在的最终用户的现有价值观、以前的经验和需要相一致的程度。
3.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最终用户在理解创新及其易用性时的感知难度。
4.可试用性
可试用性是指创新能够在有限的基础上被测试的程度。
5.可观测性
可观测性是指创新的结果能够被其他人观察到的程度。
这五大特征通常用来解释最终使用者采纳创新以及进行决策的过程。
总之,作为影响广泛的基础理论,由创新扩散理论所衍生出的前沿理论很多,其中开放创新理论、社会基础理论、智力资本理论和个人IT创新等都与员工信息素养、知识分享行为、员工创造力等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要素紧密关联,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员工信息素养”和“员工创造力”都具有指导意义。不过,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二节信息素养之相关理论与文献
Marcia等人于2015年指出,我们被淹没在多种电子设备传送来的信息之中,我们必须发展出有获取最合适的信息的能力,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最近的行业报告显示,信息素养及其相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具备信息素养的劳动力,这种紧迫感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信息素养影响着我们的私人生活、职业生涯,甚至影响到我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信息素养,我们就知道从哪里可以获取信息,什么信息是我们需要的,从而就能判断并正确地运用信息;反之,一个人若不具备信息素养,生存下去都很困难。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信息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每个人都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来应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和广泛地获取信息,从而促进个人学习效能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培养个人积极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可见,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信息素养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人才发展议题。
本节将分别从信息素养的研究历史和定义、工作场所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类别模式、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及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等方面,逐步展开探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2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4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7
第四节技术路线与本书结构8
第二章文献探讨11
第一节基础理论12
第二节信息素养之相关理论与文献15
第三节组织学习之相关理论与文献29
第四节创造力之相关理论与文献41
第五节知识分享的相关理论和探讨47
第六节个人主动性之相关理论与探讨54
第七节信息素养、组织学习、创造力与知识分享、个人主动性之间的关系59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65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思路66
第二节研究架构与研究假设66
第三节操作性定义及测量69
第四节实证研究方法及实施72
第五节数据处理与分析73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分析75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76
第二节信度与效度分析77
第三节验证性因子分析77
第四节相关性分析78
第五节回归分析80
第六节研究结论汇总104
第五章深度访谈及建议107
第一节访谈设计与实施108
第二节访谈分析及建议114
第六章研究总结及后续研究展望123
附录A调查问卷126
附录B深度访谈纪要记录表129
参考文献1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