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19世纪初,德国著名学者洪堡特就提出“语言比较研究”的理论设想,通过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的实地考察对世界语言进行粗略的归类,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盛行的年代另辟蹊径,通过共时的考察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研究,这是对比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此后的叶斯柏森和沃尔夫进一步发展并深化了洪堡特的理论构想,使得对比语言学走上了独立的学科发展道路。客观地说,对比语言学生发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由语言谱系的建立和原始母语的构建转向多语言的共时对比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国际交往逐渐打破之前的战时封闭状态,贸易往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由此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应运而生。而中国对比语言学的源头应该追溯到1989年马建忠的著作《马氏文通》,虽因模仿拉丁文法而为后世所诟病,但该作却对“华文所独”颇有创见。其后的黎锦熙、吕叔湘、王力等都为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和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英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早期单向的语法研究逐渐延伸至语音、词汇、修辞、篇章、会话等多方面的立体研究,通过语言材料的组合与对比来探索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心理,学科的深化与发展使得探讨不同民族语言背后的精神内核成为新世纪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理论目标和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汉语本体的语法理论还有待完善,对比语言学理论也多借鉴西方,如何处理“比较”与“对比”的研究方法以及汉语和英语的“主体”问题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吕叔湘、刘宓庆、许余龙、潘文国等都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语法理论是进行语言对比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多维句法视角的汉英特殊句式对比研究》所进行的多维对比研究便基于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语言学界兴起了多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是现代语言学界一次“牛顿式”的革命,它以不断创新和修复的精神吸引着语言学者的不懈努力,渴望透过语言的表层结构去挖掘统一的深层结构,建立一套合乎体系的“普遍语法”。其中,空语类理论和移位理论对于句式的变换和语言结构的调整也有较强的解释力。乔姆斯基式的革命从根本上来说是形式化的,它抛弃了语义的因素,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过于程式化和逻辑化,而配价语法理论在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注入了语义的联系,因此被称之为“语义一句法”的理论,通过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建立抽象的句法结构,并抽象化为句式配价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语义和句法的语法关系。乔姆斯基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因观点相左而一度分裂,Lakoff与Langacker等人创建了认知语法,从形式化的语言研究转向功能性的语言现象的解释,着力探索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认知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诸如理想化认知模型、语法的象似性原理、隐喻机制等无不有力地证明了现实世界和语言世界之间的奥妙。近来,语法化理论充彻语言学界的视野,它将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机制的实现来证明语言现象的历时与共时的关系,利用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机制解释语言现象和人类思维的密切联系,这也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