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隐于石,木荷开满山
其实,庙的兴废,法的传承,其间真谛,不离一个“戒”字。
戒行清净,一切清净。一人清净,法界清净。
然而,在此有漏③的世间,要求自己最难。
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堂兄提婆达多嫉恨他,做了非常多的坏事来诽谤佛陀,佛陀观察到累世的因果,不被他的言行干扰,专志修行;虚云和尚恢复祖庭之路,颇多考验,有人放火,有人诬告,其间更有被人打断肋骨,入定月余之劫…………
所有非难,大德们都一一度过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桩一桩难事当中完成了。
那些提婆达多,可有回头一觉?
我们在法堂外驻足,看见有人用毛笔蘸水写下了祝福:
新年快乐,诸事吉祥。
这是普罗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然而美好的生活愿景在实现的路程中,是否需要我们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不为,决不可为的规则?
生活中的规则也是戒,在规则里游刃有余,才是大自由啊。
我也有话自祝:
觉者在时,摆渡救人,觉者不在,以戒为师。若不守戒,野舟自横。一切言行,不昧因果。
就在这里思维时,女儿唤我,妈妈,你看,这个花。
我顺着孩子的手指,发现了盆栽的山茶。
山茶含苞累累,娇憨样貌惹人喜爱。
念及自己已经走过的虚老道场,云门老和尚的舍利塔前有山茶,南华山门外有山茶,华亭更有一株复瓣山茶树,刚才在鼓山影壁前的那棵山茶……
老和尚是喜欢这山茶吗?
想想又不尽然。
花儿在山上,有显有隐。节令不同,开不同的花。仿佛佛为众生说法,并无定法可说,来的是什么根器的人,就讲适合他听的法。
因材施教,应机说法,是佛陀在实践教育时的方便和善巧。
花儿的开与不开,是不是也是一种善巧的寓意呢?
上山时我们看到的秀雅绿树,那些叶子修长优美,比比皆是。当时并不了解它的来历,仔细比对后才知道是木荷。
木荷,亦是山茶科的一种,是高大乔木,多种植于南方,夏天开白色的花,花蕊是黄色,样貌仿佛荷花,因而得名木荷。它既是绿化和用材的优良树种,同时还是很好的防火林种。盛夏时分,芳香四溢。
我们选择在冬天来,见到的是山茶的幼苞、决明子的花朵、桂子的残瓣与木荷的叶,当然,还有我们叫不出认不得的那些花儿。
花儿无言,默默表法。
你若有所领悟,便不负这花期。
就像那满山的摩崖石刻,沧海里的白云,松涛中的云磴,眼底和心外的那些浮云,不都是隐者留下的踪迹吗?
虚云和尚常常以一首禅诗自勉:一池荷叶衣无尽,满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因此我们看到他在终南山狮子茅棚隐居,不堪寻隐者骚扰,遁迹太白山;我们也看到在鼓山,尚有老和尚隐居的白云洞……
我们寻隐,不是非要找到那个人,而是要睁开心眼,看到他做过的事,听见他说过的话,思维他的用心,对照自己仰止的大道,检点此刻的心行……
能做到一分,鼓山木荷的香,便已闻得一分了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