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及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
0.00     定价 ¥ 4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606824
  • 作      者:
    胡海涛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以记者的独到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大学生的认同研究,为大众提供借鉴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巩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基础。


展开
作者简介
胡海涛,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法学博士,现任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持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及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研究首先从哲学层面讨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含义和标志、基础和条件、过程和特征、趋势和引导,进而在每个主题中,讨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最后,以天津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案例,分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促进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对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还是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近代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站了起来;进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国富了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中国强了起来。当前,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的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期顺利建成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 30   年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只有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坚定远大理想,清楚中国的发展方向,践行中国发展的战略步骤。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顺利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如期建成。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状况,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重要课题。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状况,不同的人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人根据某个范围的调查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数比例较高,认同程度较深。另一些人则根据现实观察,看到部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课程课堂上状态不佳、听到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负面评价,认为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状况不容乐观,甚至不排除存在认同危机。观点的差别,除了不同研究方法造成的差异,还源于不同研究者对认同的不同理解、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理解上的差异、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规律的模糊认识。基于此,为了澄清认识,需要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其认同的标志有哪些,认同的基础和条件分别是什么,认同的过程怎样、有哪些特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趋势如何,怎样进行合理的引导等问题。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早在 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意
    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旨在通过高等学校思政课实践教
      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自此之后,高等学校展开了类型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诸如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等。
      高等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思政课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同一般课程不同,它不只是获得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在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不只是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赞同态度,则需要超越理论灌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可以看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影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基础和条件的影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状态转化的影响,等等。


展开
目录

导  论   ……………………………………………………………………………1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研究综述 …………………………………………………………6
    第三节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局限 ……………………… 18
    第一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含义和标志…………………………… 23
    第一节 认同的存在论解读 …………………………………………… 24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含义 ……………………………… 32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标志 ……………………………… 46
    第四节 各门具体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否有关 … 53
    第二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础和条件…………………………… 63
    第一节 认同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 64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础 ……………………………… 78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条件 ……………………………… 93
    第四节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基础和条件的关系 …100
    第三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过程和特征……………………………109
    第一节 认同的过程和特征 ……………………………………………110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过程 ………………………………123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特征 ………………………………132
    第四节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136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趋势和引导……………………………143
    第一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基础的趋势 …………………………144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条件的趋势 …………………………153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过程的趋势 …………………………160
    第四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引导策略 …………………………165
    第五章    天津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177
    第一节 教学理念与设计 ………………………………………………178
    第二节 教学组织与实施 ………………………………………………182
    第三节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影响 ……………………………184
    结语与展望 ……………………………………………………………………187
    参考文献 ………………………………………………………………………1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