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版图:欧洲铜版画里的近代中国》:
这是北京城内的一家灯笼铺,在普遍以简易的油灯为主要照明工具的时代,这样一家琳琅满目的精品灯饰作坊,大约只有达官显贵或富商巨贾才光顾得起。北京城区许多街道的名称都来源于各种分工明确的专业市集,如骡马市、猪市、花市、米市等。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来,北京的灯市就集中在东华门以东到东四牌楼这个区域,到现在,这个地方还被称作“灯市口”。清晚期以后,灯市口的灯笼作坊逐渐移到前门大街廊房头条。
廊房胡同在前门大街西侧,由北往南有头、二、三、四条,鼎盛时期的廊房头条曾集中了华美斋、文盛斋和秀珍斋等二十多家灯笼作坊,而有灯笼大街之称。北京的灯笼作坊主要生产宫灯和纱灯两个品类。宫灯是以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做成灯架,再在框架上镶上玻璃或纱绢,施以彩绘而成;纱灯俗称气死风灯,灯架是用轻巧的竹篾扎编而成,再裱上纱绢,素色灯纱上经常绘有各种花鸟纹样。它的挡风性能良好,风吹不灭,总是被悬挂在屋前门首,随风摇曳,或在夜间出行时随身提携。1915年,文盛斋出品的灯具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使这条闻名中外的灯笼大街,在燃油照明时代行将落幕的时刻,最后一次大放光明,一时间万商云集。
与照明工具相配套的玻璃材料和玻璃灯具的生产,早在明代就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山东博山颜坤镇是当时最著名的玻璃产地,在它的产品目录中就有包括华灯和泡灯两款玻璃灯具,但由于价格及玻璃本身沉重易碎的因素,此类灯具终究难以在民间普及。清乾隆前期是中国玻璃灯具生产的高潮,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具有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毫不逊色的工艺水平,在郎世宁的艺术设计和其他传教士的技术指导下,为圆明园的西洋楼和宫廷大内的照明需要,制造出大量精工细作的玻璃灯具。据载,从乾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起,到十八年三月十六日止的一百多天内,所生产的众多玻璃制品中,就包括九座玻璃灯。二十一年,乾隆又下令仿照水法殿游廊内所挂的西洋玻璃灯式样,制作五色玻璃灯四对,估价白银三千六百二十两一钱。
1988年冬天,我在圆明园大水法附近的荒烟蔓草间捡到一块沉厚的茶色玻璃碎片,感觉上,就像是这些玻璃灯具的残片。
在玻璃制品被大量生产、大量使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用作灯罩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除了纱绢、薄胎白瓷、羊皮外,就是羊角薄片。斯当东在他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曾详细记录下他在路过浙江定海时所见到的角制灯笼。
有的灯笼是细丝纱做的,里面有精细木架,上面绣着各式花鸟、昆虫和水果。有些是角制的,细薄透明,看上去好似玻璃。中国人喜欢角制灯笼,不喜欢玻璃制的,因为前者更省钱、更轻便,不怕摔碎,同时易于修补。这种灯笼直径约两尺,做成圆柱形。每个灯笼只由一只角做成,当中看不到一个节或一条缝。中国人家庭、庙宇,或庆祝游行大量使用这种灯笼,因此它们在制造的技巧上随时不断地得到改进。一般用的是绵羊或山羊的角。据当地人讲,制造方法是把单角放在滚水里煮一下,然后把它切开弄平,很容易地撕出两三层薄片。接连这些薄片的时候,首先把它们放在热蒸笼上蒸软,然后非常仔细地把边缘刮薄,两张接连在一起,用夹子夹紧。这样它们就自然地连在一起,接缝地方并不明显,做到天衣无缝。用这样的做法可以把角拼凑成任意大小。制造方法非常容易,但很少有其他地方的人懂得这门手艺。这样叙述可能过于简单,或者可能还有重要的点被漏掉。
事实上,斯当东的确遗漏了几道重要工序。在漫长的燃油照明时代,中国历代灯匠已经在灯具制造上尝试了所有可能,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材料的选用,如同明式家具代表着中国家具制造的最高水平,中国的灯具制作也在明代总结了历代成就,从而形成了令有清一代始终难以超越的高峰。而历代皇帝都重视有加的上元灯会,几乎是一年一度全国制灯技术的观摩和检阅,各地能工巧匠无不竭尽所能地在灯会上一争长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