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人民会说话的
没有想到,第一次到韶山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从长沙机场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朋友不断以主人身份介绍毛泽东主席生前身后在韶山的种种传奇,给伟人苦难辉煌的人生抹上了一层宗教般的神圣亮色。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对伟人的这种朴素而诚实的敬仰,来自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因为,伟人就诞生并成长于我们此时此刻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们先来读一读《韶山来信》——
韶山来信
“韶山冲来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想象,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首民谣所歌唱的地方。或许它有文学演绎的成分,但像中国内地许许多多的山村一样,贫穷和落后这顶帽子戴在韶山的头上,也是合适不过的。“长夜难明”啊!
漫漫长夜,东方欲晓。
九十五年前的一九二一年,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二十八岁的毛泽东偕新婚妻子杨开慧,召集二弟毛泽民、王淑兰夫妇和小弟毛泽覃。继妹毛泽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谈及家庭及国难当头、民生多艰的情形,劝弟弟毛泽民把家里的事安排好,走向社会,参加革命,要舍家为国、舍己为民。他说:“房子可以让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几天后,二弟毛泽民像此前已经跟随毛泽东到长沙求学的毛泽覃、毛泽建一样,离开韶山,去了长沙。
再往前十年的一九一一年,那也是一个春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去长沙。直至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逝世,五十八年间,他回故乡韶山仅仅只有八次。一九二七年,也是在春天,他第六次回乡,用了三十二天时间考察农民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的,在那个春天的夜晚,毛泽东离开韶山时向乡亲们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
故土萦怀,乡情依依。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思念着韶山的亲友师朋。更何况,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韶山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他,或者说,对他充满更多的期望和期待。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嘛!韶山亲友求他办事的也就慢慢地多了起来。那个时候,韶山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更没有手机,没有微博、微信,坐在中南海的毛泽东与韶山的乡亲们的联给,完全靠原始的“鸿雁传书”。
是的,韶山来信啦!一封又一封,应接不暇。完全可以想象,也完全可以理解,韶山来信——除了问候之外,更多的则是写信“求”他,或要求帮助调入北京安排工作,或要求解决求学入党问题,或要求政府给予特殊照顾和待遇。怎么办?
家书抵万金。对亲友提出的要求,毛泽东当然重视,几乎每一封都亲笔回复。想当初,一九二五年的春天,他第五次回韶山“养疴”,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韶山党支部,领导群众向地主土豪劣钟展开“平粜阻运”的斗争,不就是希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吗?如今,你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难道就不管不顾韶山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了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