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
1.用阴阳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属性加以划分。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就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为阴。具体到某一脏,还可继续再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故《黄帝内经》讲:“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动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
此外,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标志。阳气主升,阴气主降;脏腑之中,肝、脾之气主升,肺、胆、胃之气主降。升中寓降,降中寓升,气的升降出入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从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实质上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则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均可以阴阳来区分其属性。比如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和阳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火)、燥为阳邪。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必导致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因此,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1)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盛,即亢奋、过胜之意,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此时的病理状态以邪气盛、正气未伤为特征,临床将此类证候称之为实证。阴盛则为实寒证,阳盛则为实热证,即《黄帝内经》所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衰,即衰减、不足之意,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此时的病理状态以正气虚弱为特征,临床将此类证候称之为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阴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液不足,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称为“阴虚则内热”;阳衰,即阳虚,指阳气不足、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而出现的虚寒之象,称为“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了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同样,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无以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了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如此互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指这类病理情况,“重”和“极”都是转化的必备条件。如某些急性传染病人,往往表现为高热、面赤、烦躁、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之象。若疾病进一步发展,热度极重,大量耗损人体正气,则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如若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病人则可正气来复,四肢逐渐转温,阳气渐生,病情可转危为安。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
……
展开
——温长路
★书中使用深入浅出的文笔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和术语,将中医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及诊疗方法融人图文和故事案例中,读起来轻松有趣,读完此书你就能真正明白中医是什么,就能真正懂得中医治病、养生的真谛。
——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