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之一。
* 闵行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云南、湖北的三亲故事。
* 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描写生动,口语感强,是一部可读之作。
多年来,一批批来自闵行各街镇的援外干部,不辞辛苦行走在云南、西藏、新疆等内陆各省贫困地区的谷底山间。他们用双脚丈量贫瘠的土地,用双手建设喜人的农村新貌,给那里的贫困户带去脱贫的信念,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流泪流汗亦无怨无悔。本书记录了闵行区对口支援外省老少边穷地区的故事,通过援藏、滇、新人士的相关口述实录,讲述援外干部和专技人员助力当地经济建设、共奔小康的先进事迹,以及提升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所做的贡献。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总序
祝学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闵行区承上海县700年历史文脉,更有史前“马桥文化”5000年之历史渊源和深厚积淀,其前身上海县的立县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上海“建置之本”,人们口中的“先有上海县再有上海市”并非妄语。明清时期的上海县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受松江府城的近距离辐射,经济、文化、城镇发展均优于其他地区;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既没有彻底洋化,也没有固守不变,从而成为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独具地域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闵行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进程、公共服务等诸多指标均位列上海各区前茅,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紫竹高新区、莘庄工业区引领经济发展。所以,闵行是上海的工业基地、科创新区,也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区。同时,闵行集聚了上海交大、华东师大、航天八院、中国商飞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各文化艺术门类、文化艺术团队及文化名人遍布全区各地,是上海的人文高地和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闵行区的前世今生,堪称海派文化的发祥之地。闵行区政协牢记肩负的文化使命,若干年之前,区政协文体委就组织开展了闵行文化资源的调查,据当时调查报告所示,作为闵行区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献,未能及时系统整理出版,为此提出了相关建议。2017年,区六届政协工作开局之初,就着手筹划闵行文史资料的编撰出版工作,由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负责编制本届政协文史资料编撰出版工作规划,定名为“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秉承“以人存书”“以书存史”“以史为鉴”的原则,计划每年编撰出版一辑5册,共五辑25册,分五年完成。从“民艺乡俗”“岁月有痕”“老巷陈香”“故土之韵”“百舸争流”五个方面,集结闵行历史文化之精粹,以飨众多闵行和上海读者。
编撰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有幸于闵行丰厚的历史和历代先贤留下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充满底气;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们信心倍增。热切期盼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支持和热心指导。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闵行灿烂的历史文化,谱写好未来的美好乐章!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总序
风景之外
第一部分 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
把“老西藏”精神融入血液
甘为援藏“孺子牛”
无悔的选择
用生命诠释肩上的责任
做江孜人,谋江孜福
把“民生”二字衬得明堂堂
第二部分 茫茫戈壁上的胡杨
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这一抹亮丽的金色
回得去的“故乡”
牢记于心的那八个字
在泽普的闵行人
“小家”变“大家”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85
下乡看病记
指挥部的黑瘦青年
又是一个暖冬
两“情”一线牵
第三部分 彩云之巅上的霞光
注定要“飞云”
扛上行囊就是旅程,放下背包就是故乡
山路十八弯
“五龙”兄弟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把一件件具体的事做下去
一个都不能少
在“善洲故里”
夏季,到龙陵来看雨
心中的日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
越深入,越清晰,越准确
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第四部分 荆楚大地上的玉兰
“三峡门户”春申情
大江引活水,大山有靠山
生命里那些难以忘怀的人与事
对口支援不是同化,而是优化
第五部分 附录
凝心聚力,打好这一战
在幕后,让援建的雪球越滚越大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一部忠实记录保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闵行区和上海为兄弟省市为兄弟民族无私奉献历程的、又富有教育性和可读性的文史资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