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和书法七十年
0.00     定价 ¥ 8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7862806
  • 作      者:
    徐文达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文达,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诗、书、画、印均工,尤善狂草,其书风苍劲磅礴、婉转流畅、气势雄浑。曾任山西省博物馆馆长。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担任山西省书协副主席。
  
  徐晓梅,河北省完县人,字玖芝,号文祈,斋号九畹堂。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山西省女子书法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文达先生从来不提碑帖融合,也从不轻言创新,他的艺术之树,深深地扎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的艺术实践一以贯之,他心无旁骛地行进在继承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艺术的大道上,他以雄深、豪放、朴厚、奇伟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书法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后来者如何正确继承和繁荣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树立了榜样。
  文达先生为了山西的书法事业,在推动组织建设,开展书法培训,培养书法后继人才,繁荣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以及书法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当代山西书法事业有开山之功。
  先生的嘉德懿行,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必将彪炳于史册,芬芳于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和书法七十年》:
  1944年,区长让我到下叔村当教员,不久又让我当高小校长。论文化我真是不行,论工作经验倒是绰绰有余,尤其会教歌也是一大优势。后来到巷北当校长时,我就加上了书法课。我任教的每一所学校都很注意音乐、戏剧活动,书法活动也很是活跃。这大概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巷北,我还自制了一把小提琴,引起下乡搞土改的抗敌剧社的龙康和王佩芝的重视,他们听到我发音很宽,音量也大,而且识简谱,也懂得一些戏剧常识,想调我到抗敌剧社去,因为县委不同意,没有去成,我失掉了一次再造的机会。在杨各庄高小工作时,我还是以书法打开局面的。杨各庄是个老区,有一位教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学问很好,叫臧方文,像我这样的“土包子”,人家是看不起的;对村干部来说,前前后后调了不少校长,也都很一般,学校没有什么起色。有一次,杨各庄起庙会要唱大戏,舞台上要挂匾,众人到学校请臧老师写“蜃楼”两个大字。臧说学校没大笔怎么写。来人很尴尬。我说可以把几枝小笔捆起来写。臧有点不理解,于是推脱了:“那徐校长写吧!”我说:“还是臧老师写。”他一直推脱,再三不写后,我只得包这个“粽子”了。我拣大些的笔,捆了四支,中间一支长出一些来,作为中锋,“蜃楼”二字到底是写成了,而且得到大家的赞赏,更有好事者在看戏时宣传我徐某如何如何有学问等等。1948年,我又调到西朝阳村当校长,去了不久,就有一位解放军来找我,并拿出一封教育科的信,原来是让我到塔山坡去写碑文。塔山坡离西朝阳不远,也就六七里地,被书碑的人是解放军十一旅参谋长钟天法,他是在清风店战斗中牺牲的,长征时的红军。这件工作是一位解放军同志主持的,他是十一旅文化科科长。塔山是离太行山几里地忽然突出的一座尖顶圆形孤山。我去时,石碑都已准备好,帐篷也搭下了,共有六七通碑,大部分是按标语式碑文裁的石料,只有一通是圆柱六角形的幢形碑。那些标语碑王科长主张写美术字,因为那时写美术字很时髦,认为那样才是带有革命性的形式——就是用铅笔画出轮廓来再去填墨。我总认为那不是写字,于是就用手写出的美术字直接上石。离塔山坡不远有个村叫荆尖,村里颇有些书法传统。民国年间,这个村出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叫冀兆强,他是写颜体书的,但比华世奎用笔还肥,间架也雄壮,在县西北山区,凡粮袋上的字都是他写的,我家的钱褡裢上也是他写的字。他死后虽然没有后人继承,但村里也有懂得书法的人。每天都有人来看我写碑,只是光看不说话。有一天,北关薛树棠也来看,还是没说话,当时我也没有谦虚几句,很是没礼貌。按说薛在当时是完县写字最好的一个人,但没有请他写碑的原因是,他成分不好,又属于绅士圈内人,思想也比较落后。当写到钟天法自传和履历的时候,因字数太多,又是在六角幢石上写,要用美术字写不仅费时间,也不好看。因此我向王科长建议还是用楷书写吧。王科长同意后,我便准备用楷书写。经计算,每个字比鸡蛋小一些——还是用我的柳公权再加行书笔意,使其不致拘板。这时王科长又找了一个帮忙的,是一位老先生。他来这里的任务主要是提词,王科长怕把字遗漏或写错了。老先生很认真,在写以前,他先提第一句,然后提第一个字,有的字提得很清楚。如“天”字他就提是天上地下的“天”,不是种地的“田”;再如“志”,就提是同志的“志”,不是智慧的“智”等等。当写了几十个字后他便说:“休息休息,抽口烟,喝茶!”我那时正年轻,性子急,不想休息。老先生看出我的意思,就谈起了不能写快的道理。
  ……
展开
目录
我的书法生涯
福中生祸的童年
家教继续
学步墨林
农村实验场
书法与职业既矛盾又统一
终归于书法艺术
时间从哪里来
有功不受赏
初见成绩
坐冷板凳
在墨海中畅游
集中精力、集中时间
笔墨交往
太原市第一块金字招牌
发现人才,扩大阵容
自悟、自修、自强、自立
技巧与工具
用功夫和动脑筋
检阅与评判
我的一个“碑年”
书外功
关于书法理论的研究
创作的尝试与理解
书法的出路

书法文论
如何学习草书
——书法培训班讲义
不知香自何处来
论楷书
中国书法的源流
何必多贬赵孟颊
书法的自主与顺应
书法艺术对立统一规律初探
宋字的由来
天趣存在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
艺术生命的延续
异同交流与古今共识
用砚与用墨
附录一 答用砚三题
附录二 制砚漫叙
附录三 澄泥砚产地与制法辨析
附录四 澄泥砚探索
附录五 是陶不是陶似玉并非玉
——浅谈澄泥砚
徐文达生平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