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汉语诗律学
0.00     定价 ¥ 60.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101107227
  • 作      者:
    王力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汉语诗律学(套装上下册)》完整收录王力先生的各类著作三十余种、论文二百余篇、译著二十余种及其他诗文等各类文字。
  《汉语诗律学(套装上下册)》按内容分卷,各卷所收文稿在保持著作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参考不同时期的版本精心编校,核订引文。学术论著后附“主要术语、人名、论著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汉语诗律学(套装上下册)》: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诗家的大忌。由此看来,“一三五不论”的口诀是靠不住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的平声非论不可。
  (附注)赵执信《声调谱》说:“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是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这是孤平拗救)。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不是律句)。此格人多不知者,‘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赵氏这段话说明了四个问题:第一,平平仄仄平是正格;第二,仄平平仄平是变格(拗救);第三,仄平仄仄平是古诗句,不合律诗的平仄;第四,“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话是误人的话。有人试图在杜甫的律诗中寻找一些孤平的例子来作反证。其实有些形似孤平的例子都不是真的孤平,例如《秦州杂诗》的“应门幸有儿”,《独坐》的“应门试小童”,其中的“应”读平声(亦写作“膺”,见《诗韵合璧》蒸韵),并不犯孤平。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是个孤平的句子,但是首联、颔联都失对,第三句、第五句都失粘,“难为功”连用三个平声。显然是一首古风式的律诗(拗体律诗,不是律诗的正格)。《钱笺杜诗》引李(因笃?)曰:“‘臂’字宜平而仄,应于第三字还之,此未还,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借口不得。”李氏这段话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第一字宜平,可见五言平起平脚的律句第一字非用平声不可;第二,如果第一字仄声,应在第三字还它一个平声,这就是拗救;第三,这是拗体,虽用孤平,人们不得以此为借口。
  ……
展开
目录

重版自序
导言
第一节 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
第二节 平仄和对仗
第三节 诗句的字数

第一章 近体诗
第一节 律诗
第二节 排律
第三节 绝句
第四节 近体诗的用韵
第五节 首句用韵问题
第六节 平仄的格式
第七节 关于“一三五不论”
第八节 拗救
第九节 平仄的特殊形式
第十节 失对和失粘
第十一节 上尾
第十二节 声调的辨别
第十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
第十四节 对仗的种类
第十五节 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第十六节 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上)——简单句
第十七节 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中)——复杂句
第十八节 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下)——不完全句
第十九节 七言近体诗的句式
第二十节 近体诗的语法(上)
第二十一节 近体诗的语法(中)
第二十二节 近体诗的语法(下)

第二章 古体诗
第一节 古风每句的字数
第二节 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
第三节 古体诗的用韵(中)——通韵
第四节 古体诗的用韵(下)一一转韵
第五节 奇句韵和柏梁体
第六节 五古的平仄
第七节 七古的平仄
第八节 古风的粘对及其出句末字的平仄
第九节 人律的古风
第十节 古风式的律诗
第十一节 古体诗的对仗
第十二节 古体诗的句式
第十三节 古体诗的语法

第三章 词
第一节 词的概说
第二节 词的字数
第三节 词韵(上)
第四节 词韵(中)
第五节 词韵(下)
第六节 词字的平仄(一)——一字至四字句
第七节 词字的平仄(二)——五字至六字句
第八节 词字的平仄(三)——七字句
第九节 词字的平仄(四)——八字至十一字句
第十节 词的对仗及语法上的特点
第十一节 词谱举例(上)
第十二节 词谱举例(下)

第四章 曲
第一节 曲的概说
第二节 衬字和字句的增损
第三节 曲韵(上)
第四节 曲韵(下)
第五节 入声和上声的变迁
第六节 曲字的平仄(上)
第七节 曲字的平仄(下)
第八节 曲韵举例

第五章 白话诗和欧化诗
第一节 自由诗
第二节 诗行的长短
第三节 音步
第四节 韵脚的构成(上)——常韵贫韵
第五节 韵脚的构成(下)——富韵阴阳韵
第六节 韵脚的位置(上)——随韵交韵
第七节 韵脚的位置(下)——抱韵杂体叠句
第八节 商籁(上)——正式
第九节 商籁(中)——变式
第十节 商籁(下)——变式莎士比亚体和史本赛体

主要术语、人名、论著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