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0.00     定价 ¥ 3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17107439
  • 作      者:
    李锦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锦,江苏射阳人,新华社高级记者,农村改革初期,以千里走单骑,深入田间炕头调查研究闻名。邓小平对其有“你有发言权”的评价。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要求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
  两栖于理论与新闻界,所写调查为40多位国家领导人批示,是智囊型学者的代表性人物,已出版《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焦点》等著作22部。
  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网络博客知名博主。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风风雨雨,揭示了40多年问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与转折,以及作者的困惑、苦恼与思考,展现了中国改革与现代化不断突破困境的步伐,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展开
精彩书摘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我到过鲁西北41个县中的39个,几乎在每个县都遇到讨饭的。特别是在津浦线上的县城火车站附近,常常是讨饭的人聚集的地方。有次在禹城车站旁的饭店,仅仅20分钟就有13个人进来要饭。往往是服务员刚刚端饭上来,要饭的人便蜂拥而上,一起把手伸到你面前,那脏黑的手,使人恶心,有的背部裂开口子,血都渗出来。一个来自刘长子村的两姐妹,大的11岁,小的仅5岁,在我面前站了一会,其中大的女孩一下子跪在地上,说母亲病了,弟弟饿,悲哀的眼神使人可怜,我只好把新端上的水饺全部留给她。
  为什么那么多人外出讨饭?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家乡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很多社队农民年均口粮不到200斤,不出来乞讨只有饿死。
  在临清县康庄公社医院,我遇上医院抢救一位喝药水自尽的教师。当时,因为缺口粮,农村出现很多怪现象。胆大的有的砍公家树卖,有的到水利工地偷木材钢材卖,也有的到棉花收购站偷棉花。老实一点的就外出打零工,不要面子的便劝老婆孩子出去讨饭。这个教师本来是代课的,因为学生大多退学了,便在家中务劳。可他又是要脸面的人,不让妻儿出去要饭,眼看着家中口粮没了,到亲戚家借粮时又被羞辱一顿。一气之下,他喝了农药。亏得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被救醒后,他还口口声声说“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个没本事,不该养这么多孩子”,使听的人要掉泪。
  因为贫穷,很多地方出现妇女成批外嫁的现象,使光棍汉迅速增多。茌平县王老公社民政干部统计人口时,发现在大王楼大队23岁至60岁的单身男人有108人,也就是说这个大队有108个光棍汉。历史上天灾战乱往往造成妻离子散的悲剧,那些漂泊在外,或死在他乡的多是男人,留下一群孤儿寡妇;而贫困造成的离散却是男人被遗弃的景象!
  “108个光棍汉,这个村庄有多大?”当我听到茌平人介绍大王楼村有108条光棍汉时,极感诧异。
  “这个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县委宣传部张宝海肯定地回答。
  “是因为水质不好,残废人多,还是其它原因?”“水质也好,就是因为穷,逃荒到东北去的多。从1966年到1979年,只有闺女出门,极少有新媳妇进村的。”
  我们知道,历代政权统治者总是想办法把农民稳定在自己的家园,以“安”字为要。安居乐业是政府、也是农民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意图之一便是依靠户籍制度把亿万农民固定在特定地盘上。然而,当物质财富到了极大贫乏以至生存无法维持的地步,户籍制度并不能阻碍农民外出的步伐。农民要么是揭竿而起,要么是逃荒要饭,舍此,别无它路。
  在沂源县东里公社唐山山腰,我见到一个完全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家庭,他们一家有五条光棍。老汉鲍延吉72岁,四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当我第一天来到他家时,老汉坐在门口,一个医生到他门上要债。三个月前老伴病死了,欠下210元药费和30元的棺材钱,四个儿子拿不出钱,债主就逼老汉。老汉也怪犟的,说“你跟他们要,娘死了,归儿子出钱”,儿子们说“老的还在,钱由他出”,弄得医生急得直嚷“不像个人家”。我进老汉家一看,屋里的床是土块堆起来的,靠门口有一缸咸菜。他一边喝着自己熬的地瓜干酒,一边用舌头舔着大块咸盐,喝一口酒,舔一次盐。医生生气地说“你不还钱还喝酒”?老汉说“不喝酒,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啊”?
  第二天又路过他们家时已是中午十一点。没有一个下地干活的,都在老汉门前下棋。这个光棍堂很有意思,清一色的黑棉袄黑棉裤,没有一个穿罩衣裳的。老汉摆擂台,儿子们都赢不过他。问他们为什么不下地干活,老大说“没啥干的。干也是白干,没有水浇地,全靠老天。修了十多年水库,都是替外村干的”。老汉补充说:“也不让开山砍树,不让养鸡,口粮买不回,只有国家救济,饿不死,就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饥饿:个人与时代的记忆从未远去(1960-1977)
第一节 灾难从吃食堂开始
一、五斗米道的“福音”
二、大锅饭不够吃的无尽凄凉
三、我在新华社整理过的关于饥荒的照片
第二节 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上)
一、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的灾民
二、夜不闭户无可偷
第三节 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下)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二、祖宗啊,保佑儿孙吃饱饭!

第二章 行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千里走单骑(1978-1985)
第一节 历史拐了一个大弯
一、不能刊登的真实画面
二、马坊:更早的“小岗村”
三、棉花姑娘的喜悦
第二节 蹲在鲁西北平原
一、第二次翻身 第二次解放
二、媒体突破坚冰
三、那个时代的亲民
四、比中央文件早一步
第三节 第一个报道万元户
一、算账算出来的“万元户”
二、农民朋友“王三万”
第四节 市场经济在基层萌芽
一、千里单骑入农家
二、农民抢了政府的“饭碗”
三、胡耀邦认为问题值得思考
第五节 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一、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二、让人民来评判
三、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第三章 蹲点:身入基层接地气(1986-1991)
第一节 在大别山发现“初级阶段”
一、贫困落后,令人不安
二、与十三大的主题不谋而合
第二节 九柱擎天
一、潜入深山
二、惊心动魄的风波
第三节 九十年代最耀眼的农村典型
一、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
二、历史转折关头的新典型
三、胡锦涛说,“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四、相信人民相信历史

第四章 觉醒:报道?还是发现?(1992-1995)
第一节 探索双星道路
一、“李锦是来潜水的”
二、总结出市场经济的模型
三、比十四大提前七十天
四、调研者的“三重境界”
第二节 发现“兴福现象”
一、被跟踪的神秘人
二、与市委书记密室长谈
三、十五大报告的新修改
第三节 提出资本经营理论
一、国有企业的困境
二、钻入《资本论》
三、“资本”一词写入十五大报告
第四节 中央领导的调研随行记者
一、乔石的《倾听》
二、感受领导的思维

第五章 亢奋:与达赖分裂势力较量的日日夜夜(1996-2000)
第一节 感受分裂势力的阴影
一、拉萨的另一面
二、到帕拉庄园认识达赖
第二节 甲日道路
一、发现甲日乡的斗争
二、来自中组部部长张全景的祝贺
三、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第三节 与美国议员沃尔夫的遭遇战
一、沃尔夫潜入拉萨
二、陈奎元说,这一仗打得漂亮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