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库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出身官宦人家。从小聪明善写诗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中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又为左拾遗。因与宰相姚崇不合,告病辞官归乡。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待张说罢相时,因受朝廷权力争斗风波影响而被调往外地任职。开元十九年(731),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被认为是“开元之治”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因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嫉妒,受谗言诬蔑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卒,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执政时,培养、奖励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现有《张曲江集》存于世。
感遇二首[1]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3]。欣欣此生意[4],自尔为佳节[5]。谁知林栖者[6],闻风坐相悦[7]。草木有本心[8],何求美人折[9]。
【注释】
[1]感遇:古诗题,因为有所遭遇而感慨。初唐时期,陈子昂作《感遇》诗三十八首,后成为五言古诗的一种形式。这类诗多用以抒发不平之情。[2]兰叶:指兰草的叶子,有香气。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繁盛下垂的样子。[3]桂华:指桂花。“华”同“花”。[4]欣欣: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生意:生机。[5]自尔:自然而然。[6]林栖者:指隐士。[7]闻风:指仰慕兰桂高洁的风节。坐:因。相悦:喜欢。相,此处偏指一方。[8]本心:本性。[9]美人:比喻君主或权贵,屈原《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这里指那些隐士。
【赏析】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的情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兰桂自比,同时“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前后照应,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本诗文辞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平易近人。咏物的背后表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周敬评价张九龄说:“曲江公诗雅正沉郁,言多造诣,体含风骚,五古直追汉魏深厚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1],自有岁寒心[2]。可以荐嘉客[3],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4],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难道。伊:那里。[2]岁寒:《论语·子罕》中,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来常作节操坚贞的比喻。[3]荐:进献。[4]树:种植。
【赏析】
此篇立意有类屈原所作《橘颂》篇。张九龄谪居江南,正是柑橘产地。他借柑橘自况,表明自己的品节。诗的开头,托物言志的意思比较明显。诗人对丹橘充满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并非江南的气候所致,而是橘树耐寒的本性使然。嘉树的佳果,本可进献嘉宾,无奈重山阻隔,诗中的七、八句叹惜丹橘的遭遇。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黑暗和自己身世坎坷的不平。全诗格调自然,哀而不伤。明代钟惺认为此诗“感慨蕴藉,妙于立言。”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后迁蜀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蜀漫游。天宝元年(742),李白受道士吴筠举荐,被召入京城长安,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的特殊礼遇。但唐玄宗只赏其文才而不委其重任。天宝三年(744),因受人谗陷,被赐金放还,继续开始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中,李白隐居庐山,后被永王李璘招为幕府。至德二年(757),李璘和肃宗争夺帝位兵败,李白受牵累,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上元二年(761),李光弼率军镇临淮,李白曾请缨从戎,但中途因病返回金陵,后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病卒,终年六十二岁。今有《李太白全集》存于世,《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五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
李白
暮从碧山下[2],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3],童稚开荆扉[4]。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5]。长歌吟松风[6],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7]。
【注释】
[1]终南山:属秦岭山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著名的隐居胜地。过:拜访。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名隐士。[2]下:指下山。[3]相携:相互携手。及:到。田家:指斛斯山人家。[4]荆扉:柴门。[5]挥:举杯。[6]松风:歌声随风入松林,有说指古琴曲《风入松》。[7]陶然:欢乐的样子。忘机:忘记世俗之心。机:机巧之心。
【赏析】
此诗以隐居、饮酒为素材,有受陶渊明影响的痕迹,清代乾隆帝认为“逼真源明遗韵”。只是陶诗写景,更显平淡自然。而李白诗则着意渲染,描写景色有如写生,并且写得神采飞扬。
清·沈德潜:“太白山水诗亦带仙气。”(《唐诗别裁集》卷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