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a true story of love and survival in the gulag
0.00     定价 ¥ 64.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49585502
  • 作      者:
    Orlando Figes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出生于1959 年的费吉斯或许是这一代人中*好的俄国历史学者。比起苏联作家们,这位英国历史学家多了旁观者的全局、清晰;比起英文世界苏联题材的历史作家, 他写得更好, 更有一种对他人痛苦的敏感性。

★在很多人谈论了“古拉格群岛”之后,列夫和斯维塔两人之间多达1200封的信件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私人化的记录,极其难得而显得日益珍贵。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爱与信念是如何保护滋养一个人,不仅帮他度过*痛苦的时光,也是瓦解看似坚不可摧的极权制度的过程。

★他对俄国历史的描述,偶尔让人想起史景迁对中国的书写,他们都是非凡的叙事者。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辉煌的俄国文明,如何迅速地被摧毁,变得野蛮化,也看到狂热的意识形态如何造就扭曲的世界,更有普通人在面对巨大恐惧时的应对之道。


展开
作者简介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1959—  ),英国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无人能出其右。其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农民俄罗斯,内战》、《一个民族的悲剧》、《克里米亚战争》、《革命的俄国,1891—1991》等取得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等,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并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展开
精彩书评

古拉格不仅是发生于某个特定时刻与地点的人道灾难,也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的遭遇。很可惜,除去少数作家,比如杨显惠、高尔泰的记录,我们从未知晓中国的普通知识分子是怎样度过这些岁月,我们从未知晓我们的列夫与斯维塔的故事。

——许知远(著名媒体人,作家)

 

脍炙人口,既激动人心又令人心碎……读来难免落泪。

——英国《金融时报》,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

 

这是必然要惊艳读者的一本书:迄今为止,以斯大林的古拉格劳改营为背景的爱情未见于任何一本书中。本书开创了古拉格爱情的先河,并且作者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这本书不仅将在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将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罗伯特?马西(《凯瑟琳大帝》的作者)

 

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斯大林时期苏联两个年轻人私人生活的内情。

——安尼?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

 

当今世界,有尖端技术,无清芬话语,且看书信在当年那残酷的世道里发挥神威,维系了两人的爱情。本书像宝石一样精美。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一个惊人的爱情故事,让人瞥见苏联历史严酷的一章。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文情并茂……费吉思精选出这么多信加以诠释,让这些信讲述了两个故事。前一个故事极其详尽地再现了古拉格这个冷酷丑恶的世界,它吞噬了数百万生命……第二个故事写的是两个人,他们下定决心,决不能离散。

——英国《卫报》,尼尔?阿舍森

 

费吉思近距离聚焦两个生命,让那个极权政权的黑暗本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野蛮残暴的政权如虎狼当道,列夫和斯维特拉娜看似走投无路、束手待毙,但他们内心充满希望。

——英国《苏格兰人报 》,约书亚?金

 

这本书描写极权国家的生活,感人肺腑,令人难忘,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扣人心弦。

——伦敦《标准晚报》,蒂莫西?菲利普斯

 

人类的悲剧,引人入胜又令人不忍卒读

——玛丽拉?弗罗斯特洛普,BBC《开卷》书评

 

本书记述了主人公的爱情、勇气和坚韧,极其令人振奋……既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记载,也是一个极为动人的爱情故事。

——《快报》,阿琳?里德

 

这些信件揭示出一个卑鄙、野蛮、无知和恐怖的世界,比宏大的历史小说更加感人,更加明白。*高尚的人和*卑鄙的人都在信中昭然若揭。那个世界给爱情设置障碍,但爱情避开了这些障碍,令斯大林无可奈何。

——英国《独立报》,奥利佛?布洛

 

两个苏联人,一个爱情故事,真人真事,非同凡响……既是文学的挑战也是史学的挑战:可以把本书当做一部非虚构的小说来读。

——英国《每日电讯报》,萨米尔?拉希姆

 

有触电的感觉,不离不弃,一往情深,令人扼腕又令人振奋。绝处求生,满怀希望,坚韧不拔,坚守爱情

——英国《泰晤士报》,迈克尔?比尼恩

 

奥兰多?费吉思用黑暗时代做原料,制作了一件美丽的作品。

——英国《观察家报》,伊恩?汤姆森

 

感人……一个惊人的发现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马克斯?哈斯汀爵士

 

本书是费吉思的一个卓越成就……在所有的古拉格故事当中,能抓住我们同情心的个案,一直都没有出现:一个类似意大利的普利莫?莱维,德国安妮?弗兰克,甚至德国的奥斯卡?辛德勒。《一定要给我写信啊》这本书很有可能扭转这个局面……书中描述的那种爱情,平时我们只能在梦中见到。

——英国《独立报》,奥利弗?布洛


展开
精彩书摘

中文版自序

 

很荣幸、很高兴,我的书现在又有了中国读者。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读者大众能看到我的书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好不春风得意, 但也有点儿诚惶诚恐。但愿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示。

 

《古拉格之恋》是译成中文的第二本拙著。第一本书《耳语者》, 是一部口述历史,讲的是斯大林时期家庭和私人生活。写《耳语者》时收集材料,无意中发现了本书的素材,所以,本书是《耳语者》引出来的。

 

苏联劳改营,又称古拉格,它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在苏联各地。一千八百多万人被关进了劳改营里。这一千八百多万人, 人人都有亲属,父母、妻子、丈夫、孩子,他们全都受到株连,人生也都被毁了。

 

本书是一个爱情故事,发生在苏联劳改营。主人公是两个非同寻常的莫斯科青年,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列夫·格列勃维奇·米申科,他的女友斯维特拉娜·阿列山德罗芙娜·伊万诺娃。1941 年爆发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把他俩拆散了。1945 年,列夫回到苏联控制区后马上就被抓了起来,直接押送到苏联极北地区的伯朝拉劳改营劳改。在他被关押的漫长岁月里,他的女朋友一直在等他回来, 自始至终给他写信,给了他爱和道义的力量,使他得以活下来。从1946 年到1954 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俩得以秘密通信。一封封信被偷偷带出劳改营寄给他的女友,又把他女友的来信偷偷带进来交给列夫。前后八年多,积攒下大批信件,本书就是根据这些信写成的。

这些信是俄罗斯“纪念碑”历史教育与人权组织发现的。当时, 为了写《耳语者》,我正在“纪念碑”帮助下采录口述历史。一看到这些信,我就马上意识到,这些信极具史料价值,意义非常重大。果然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惊世发现。列夫的信是古拉格日常生活的实时记录,现有的史料,都没有这么全。从斯维特拉娜的信中可以看出来,苏联人民都知道古拉格就在身旁,只是嘴上不说,但劳改营的铁丝网挡不住他们的同情心,隔不断他们的正义感,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里面受难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也写出了强权之下人类团结互助、善良仁爱、坚韧不拔、挣扎求生的精神。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 001

中文版自序 .......... 005

序言 一千封信 .......... 007

一 乱世情缘 .......... 013

二 从纳粹集中营到苏联劳改营 .......... 035

三 高墙内外的守望 .......... 057

四 信是托命的船 .......... 077

五 秘密信使网络 .......... 107

六 历尽艰险的秘会 .......... 129

七 再次冒险相会 .......... 157

八 三进虎穴探监 .......... 197

九 同是天涯沦落人 .......... 215

十 劳改营的衰落 .......... 239

十一 出狱在即的筹划 .......... 267

十二 终成眷属 .......... 299

尾声 历史的见证 .......... 315

鸣谢 .......... 325

“纪念碑”按语 .......... 329

资料来源 .......... 335

专有名词对照表 .......... 33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