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章第一
立身成名的根本
此章论述为人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法则,所以称其为“原始章”。黄石公认为,为人处世应该具备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这五者统而言之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这里的“道”,精微玄妙,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这里的“德”,瑰伟高超,也不等同于现今的文明礼貌。“以道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可以说这就是经世治国的根本,是谋仕、权变的准绳,也是涉世、立身的起点。所以为人者就要在时机未到之时,加强自身德行与能力的修养,审时度势。一旦时机成熟,则可进取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构建人生的五种思想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解读】
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其著作《素书》是一部韬略奇书,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道、德、仁、义、礼。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韬略。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在《道德经》第38篇有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就是说: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道路一般,是之为道;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原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
【案例】
中国儒道二家最核心的就是这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仁、义、礼。这几个核心概念是一个相互依存、作用和演化的体系。为使修养境界不至于节节败退,君子还需要“三省吾身”。
修身是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三省吾身”的修养精神对于一个有志于建设社会的人而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自省精神。鲁迅曾经感慨过:“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应不断检讨自己的过失、提高个人的修养。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也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要有自省的过程与自省的高尚精神。
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人只有不停地通过自我反省,才能不迷失方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企业管理方面也需要自省精神。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中畅谈了对于管理的看法:“想当好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有经常反省的人才能进步。每天进行心灵盘点,时刻进行自我检查与审视,及时知道自己近期的得与失,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从而取得更出色的业绩,事业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日本“保险行销之神”原一平每天晚上8点进行反省,并将之列入每天的计划当中,他把反省当成每天的工作,最终摘取了日本保险史上“销售之王”的桂冠。
宋·张商英:“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清·王氏:“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道是宇宙最高法则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解读】
大至宇宙万物,小至人自身,无不是“道”的体现。道在事则为理,理周则事顺;道在人则为伦理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但我们常因奔波、忙碌,对此视而不见。当我们以虚静之心去仔细体味时,似乎能恍兮惚兮地感觉到个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我们则又陷入茫然之状态。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人有伦常规范,这是社会之道。如果我们能上遵天时,下顺地利,掌握自然人事之道,那么事情多易成功。
【案例】
明人洪应明说:“处洁也立方,处丸也宜圆,分水宇之也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说,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这种方式可谓是遵道处世的典范。
职场上也如此,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即有危险。很多时候,我们要掌握规律,适当地加以变通。
老子曾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明确地讲了七条准则,可以运用于管理之中: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居善地”的原则是为人立身处世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心善渊”的原则是大度能容;“与善仁”的原则是仁慈柔和进行管理;“言善信”的原则为诚信无伪的准则;“政善治”的原则是善于管理;第六“事善能”的原则是能方能圆;第七“动善时”的原则是及时而动。这七条,可以说就是管理之“道”,能把握这些,管理当中自然应付自如。
宋·张商英:“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清·王氏:“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