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一天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伟伟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伟伟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
妈妈觉得有点奇怪,伟伟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妈妈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伟伟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妈妈还以为他是无聊,就阻止了他。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咬人、啃桌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碰到过伟伟出现的咬人、啃东西的情况,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一般来说,孩子咬人主要包括这几种情况:第一,长牙时牙龈又痒又痛,孩子会咬人;第二,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发泄情绪会咬人;第三,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所以说,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当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应该怎么做呢?
1.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在孩子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准备一些能够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感受。
2.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
对于孩子咬人,是因为他正处于长牙齿的时期,牙床会感觉很痒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给他提供一些比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例如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万一卡住怎么办,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常常也会嚼了吐出,然后放进嘴里再嚼,偶尔被卡住他也会自我调整。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
3.不要训斥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爱咬人是因为正处在口腔敏感期,因此,当一两岁的孩子咬人时,父母常会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有这样一位妈妈,她1岁半的宝宝在她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咬了她一口,结果妈妈一声嚎叫,孩子一下子被这种声音吓坏了,哇哇哭起来。但是,这位妈妈还不算完,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再咬,再咬我就把你的牙敲掉!”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孩子还小,还没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许是想对妈妈表示好感,但一不注意就咬下去了。可妈妈并不了解这些,而是对孩子一副凶巴巴的表情。这种巨大的转变让孩子接受不了,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可以这样对他说:“这样咬妈妈不是爱妈妈的表现,反而会把妈妈咬疼,妈妈会生气的。”并且把把被他咬伤的地方给他看,激发他的同情心。
另外,孩子咬妈妈时,妈妈要尽量控制不出声,要不孩子会觉得咬妈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会导致孩子就会分不清是非。因此,妈妈要恰当地引导他,并且告诉他咬人是不对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咬人这一行为,父母千万不能不闻不问。如果孩子养成了咬人的习惯,那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要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耐心地慢慢指导。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很强的记忆力,父母要坚持不懈地提醒他不能咬人,相信在父母的坚持下,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改正。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最近,一位妈妈感到很苦恼,因为她2岁半的儿子总想看家人洗澡。这位妈妈担心孩子看过大人的身体后会容易学坏,所以坚决不让看,结果导致孩子大哭大闹。后来,当家人洗澡时,孩子就会趴在门缝处往里面看。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这位妈妈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教育才好。
孩子对人体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当这种好奇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类似偷窥的行为。面对这种行为,家长往往以成年人的心理去思考问题,把这件事同肮脏、心理不健康、流氓等词句划上等号。其实,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反应,他们有这种好奇心。
对于孩子“偷窥”大人洗澡的行为,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列出三种典型的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坏小子,这么大点儿,就不学好了啊!”妈妈揪着儿子的耳朵,边打他的屁股边大吼,“让你不学好!让你不学好……”
“没有,我没有……”儿子反抗着。
处理方式二:妈妈虽然发现了儿子的举动,但不动声色。冲完凉后,回到客厅,一边擦头发,一边对爸爸说:“浴室的门应该修修了,我在里面都能看到外面了。”妈妈说话的声音很大,好像是故意要说给儿子听的。
反应处理三:妈妈匆匆地洗完澡,到书房找了一本关于人体的画册。然后指着画册上的人体图对儿子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爸爸是男人,妈妈是女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互相尊重,不能偷看别人,那是隐私……”
处理方式一中的妈妈在发现孩子的行为时,大惊小怪,反应激烈,把孩子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挨了打的孩子,虽然可能因此明白了这样做不好,但究竟为何不好,却毫不知情。不过,有一点却印在了他的心里,即那种好奇是罪恶的。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令孩子的性心理产生扭曲。
处理方式二中的妈妈,虽然没有打骂孩子,但她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不但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认识,还会使其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潜意识中,孩子那种想弄清楚的好奇心会越来越浓。
处理方式三中的妈妈拿一本关于人体的画册给孩子讲解的做法是正确的。她把男性、女性的人体结构作为正常的知识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并不神秘。需要注意的是,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属于别人的隐私,所以不应该偷看别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只有处理方式三中的妈妈的做法是正确可取的。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孩子对两性的好奇,是孩子对众多事物好奇中的一种。这时候的他们对人体感到好奇,迫切地想要知道人体到底长什么样子,男性的女性的身体为什么长得不一样。由于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想通过“观察”这个渠道来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所以家长不必把它看成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只要把正确的知识,以平静的表现方式教给他,他也就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了。
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父母永远都是最好最直接的老师。越是禁忌越是执着,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给他看,恐怕他会每次都守在卫生间门口要等着看爸爸妈妈洗澡了。因此,当孩子想要看爸爸妈妈洗澡时,那就索性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