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寻找上海》:
“上海传奇”开始的地方十六铺码头到南浦大桥这一段岸线属于“南外滩”地带。行色匆匆的登船客也许不会关注岸边的墩台、脚下的泵船以及紧靠江畔的锚缆柱。其实,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物件承载着南外滩老码头的重要记忆。
拥有近一个半世纪历史的上海十六铺码头,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重要的水上门户。它见证了中西方商贸交流从小到大,亦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走向繁华大都市的历程。
位于南外滩的外马路是第一条由上海人自己修筑的新式马路。这条沿江而建的弹硌路曾经码头林立、商市云集,被称作“上海传奇”开始的地方。而今,外马路如同一根绵长的丝线,串起了南外滩的地标景观、创意园区,为上海的母亲河饰上了一串熠熠生辉的珠链。昔日中国创业者的天堂十六铺是见证上海百年风云沧桑之所在。据史料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当时,吴淞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铺处),岸边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平民沙龙”,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交换商品、饮酒聚会。
“铺”是地片的名称之一。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城厢内外划分为二十四铺。其中,县城东南为十五、十九铺,西南为二十铺,城北为十二铺,西北为八铺,东北为四铺,城东宝带门(今小东门)外为十六铺,其余铺区均在城厢内。十六铺区片的东首是今东门路轮渡站,但其范围并非仅指东门路以外沿江的一小段,而是涵盖复兴东路以北、中华路(新开河南)以东和方浜东路、阳朔路这一带的街巷里弄。其中,沿江的外马路一带建筑多为码头、仓库。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铺”被取消,然而,由于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黄浦江边,国内客、货运航线集中于此,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仍将这里称作十六铺,并沿用至今。
位于新开河路至东门路之间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名闻遐迩,它的前身原名金利源码头。
19世纪50年代,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和金益盛等4位金姓船主,先后在十六铺沿江一带建造了踏步式砖木结构的简易码头,用于停靠船只、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在沪经商的美国人见了十分羡慕,便在十六铺北首租地建造码头,于清同治初年(1862年)建造了旗昌轮船码头,用以停靠吃水较深的沿海和航运长江的船舶,开展水上客运和陆上仓储业务。19‘世纪70年代,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清政府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十六铺东北角(今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南路处)成立了轮船招商总局,并于光绪三年二月(1877年3月)将旗昌轮船码头收购,之后,又将金姓四个码头并入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如是,北自新开河南路、南至东门路的江岸被招商局连成了一线,并在江滩建造了13座浮码头,供长江和近海客轮旅客上下和装卸货物。
开埠之后的十六铺,外资、中资的航线均集中于此,成为中国轮船业的大本营。除去南北商品的运输外,每逢天灾人祸,各地的难民都乘船经十六铺来到上海。十六铺,是那个时代上海的门户,也是上海最混乱的地区之一,公开的烟、赌、娼之外,还有地下的清、洪帮会。如果说“十里洋场”是外国人的“冒险家乐园”,十六铺就是中国人的“创业者天堂”。
上海帮会中最显赫的人物杜月笙,就是在十六铺船上船下卖水果出身。据说,杜月笙削水果不仅皮一根不断,而且削下的皮中不带一点果肉。
1937年,上海沦陷前夕,国民政府为了避免一旦撤兵码头即为日军使用,便由招商局将产业移交美国卫利韩公司代管,以便利用中立国名义,继续经营业务。金利源码头随即悬挂美国旗,改名为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被日本侵略军霸占,改名为江西码头。直到抗战胜利,才由招商局收回,再改名为招商局第三码头。1952年11月,历经沧桑、满目疮痍的金利源码头正式定名为十六铺码头。十六铺客运码头在鼎盛时代,每天进出的旅客有4万多人次,白天航班半小时就开一班,由此奠定了其航运中心的地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