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豆腐,红辣椒
——自序长篇小说《红斗笠》
腊八河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
一
土山位于邳州市南部,过了京杭运河,大概30华里的距离,乘车15分钟便可以到达。那次土山之行,非我一人,除驾驶员,还有一位外地报社的领导。土山,我此前去过多次,最初那次是调研工作的,去也匆匆,来也匆匆,谈不上对土山有多深刻的印象。记得还有一次是陪同徐州电视台记者去的,采访当地农民房顶养殖金鱼致富的故事。土山党委的一位副书记陪同采访,副书记姓周,人很厚道,工作扎实,介绍了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东西。还有那么两三次,在土山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对土山的印象只停留在经济发展的表面。
我和那位报社领导没去镇政府向有关人员汇报,也自觉对那里熟悉,便让驾驶员在那道明清古街的路口停车。漫步在幽深的古街上,脚踏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留下一串串生硬的音响。原汁原味的建筑群沧桑久远,虽然落败,仍透出古朴典雅的味道。小路两旁有布庄,有私人古宅,多是三进院子,主楼两层,有盐商店铺,还有很多很多,不一而足,但已经使我浮想联翩,心中喟叹:难道这才是历史,这才是文化,这才是土山古镇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一边畅谈,一边感受,低头往前走着,一座两层建筑的浴室映入眼帘。“浴德池”三个大字虽斑驳陆离,却熠熠生辉。匾额正下方有一段“毛主席语录”,详细内容已记不清楚,大概意思是表扬工人阶级老大哥的。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浴室,除了年代久远的因素,大概是它在解放初期仍发挥着其作用吧。
不错,这座虽被风雨侵蚀了八十余载的老浴室,的确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用于人们洗澡,更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换句话说,它是抗战时代一个正义的符号。
二
抗战是艰苦的,胜利是用中华儿女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我不断颠覆我的想法,写了又改,改了又删,反反复复,屡易其稿。起初,我只想写生活,写日本鬼子阴影下普通人的艰难日月。我做到了,写的都是普通人,家长里短,生活气息浓厚,但笔下的人物又人人自危,担心日本鬼子进城屠杀,丢掉性命。可后来我又想,那个本不该由中国人付出惨痛代价的战争完全是日本军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只有群起而攻之,才能结束中华民族长期被奴役、被欺凌的苦难时代。
邳州的抗日战争是由中共主导的,牺牲的多是大运河流域的青壮年老百姓。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如果不很好地挖掘出来,呈现在纸上,很可能就会淹没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而不广被人知,更不能激发后来人的爱国热忱,迸发实现中国梦的干劲。
邳州的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草木皆兵,它是全国抗战的缩影,是中共领导广大老百姓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见证。基于认识的提升,这部书从起初的主写生活、次写战争,就变为齐头并进,集中展现了一个普通地方、一群普通人的平常日子和绵长爱情以及一群英雄人物的抗日故事。
本书涉及人物既有各自生活,又相互渗透,时有交织。主要人物六七位,分别是郑含章、韩非、孟德高、郑可贞、李晓娟、陈佳慧以及刘老匪子、刘三旺、武立功、二愣子。人物的精彩互动,情节的舒缓波澜,会使人进入起伏跌宕的战争年代。
文学是大众的,是人民的,民俗更是底层老百姓辛勤创造的。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大量渗透了传统的、民俗的文化元素,这是大运河流域、苏北鲁南人约定俗成的,既有一定的牢固性,坚不可摧,又有一定的传承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算为地方民俗的继承和弘扬贡献微薄之力。比如,作品集中描写了送殡的场景,刻画了喊魂、做送老衣、发丧帖、奔丧、守灵、烧纸、抬棺、挖墓坑、送葬等细节。
语言是小说的支撑,本书力求运用老百姓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大众化语言,有方言,也有俗语,极富地方特色,读得懂。本书注重在写实上下功夫,使人有着身临其境之感。着重写了婚前礼仪,也对盐豆子、焖菜等流传当地的美食予以展示,对“契约”、“休书”、“布告”、“执事单”之类的东西,着墨些许,可以让人有一种厚厚的穿越感。
尤其注重糅合一些新现代文学元素,提高阅读品质,增强了文学性。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死后的韩老先生的言行和功德,是他在保佑着腊八镇,保佑着郑含章从失落、失败,走向成功,踏上胜利的革命道路。
作品力求以精神激励为重要目标,不论是郑含章,还是后来走向反动的孟德高,甚至反面人物刘三旺,都有各自不同的精神追求,有的高尚,催人奋进,有的猥琐,严厉批判。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和描写,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又通过人性的变化,体现人物命运的归属。
三
全书围绕郑、孟、刘三家的恩怨展开。郑含章起初是腊八镇的大户,年轻气盛,受人拥戴,虽没有族长或会长的名分,却是一个实际当家人。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影响着大家的情绪和行动。作品以“大旱”、“抢水”、“死亡”开篇。那年,运河流域大旱,运河见底,人们濒于死亡线上。郑含章带领腊八镇人誓死保卫尚未干涸的腊八河。刘庄人连马尿、马血都喝光了。刘庄的大户刘老匪子的干儿子刘三旺带着二愣子等几十个村民深夜潜入圩河偷水,遭遇腊八镇人的迎头痛击,最后以一死数伤为代价落荒而逃。
郑含章从一个大户人家到落败得一塌糊涂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与他的大舅哥也就是媳妇温氏的张兄有关。温氏不幸去世后,郑含章沉迷于赌博,将家产悉数输给孟德高。后来,在韩老先生的引导和帮助下,他娶了刘庄的魏氏,从此家境才有所转机。但魏氏好人不长寿,姚雯荷的到来才真正使郑含章找到了发家的出路。可惜孟德高和刘老匪子不放过他,接连使绊,使他几乎回到一贫如洗的境地。那日,他大病初愈,醒来时却说自己做个梦,梦见自己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这部歌颂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小说,大力讴歌了战争年代的美好爱情。韩非和郑可贞的爱情跨度了10多年,这在当今是不可想象的。难道只是因为战争才出现这样的爱情吗?显然不是。这给当代的年轻人是一个警醒。爱情是灿烂的,但只看到耀眼的光芒,而忽视了美好而心酸的历程,这就不是真爱。爱情是什么,是用一辈子去追求心仪人的文化互动和精神依存,即使随时随地死去,爱情的坟墓里也会冒出一缕缕甜丝丝的白雾。
本书涉猎广泛,集经济、政治、中医学、教育学、伦理学、民俗学、玄学、道学、佛学于一体,尽可能地往纵深探究。笔下对郑可贞这个人物赞赏有加,她单纯、内向,不苟言笑,身上透出一股冷漠的热情,从一个怯懦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爱憎分明、崇尚真爱、识大体、顾大局的成熟女人。她向往真正的爱情,虽屡屡受挫,却没有倒下,而是顽强地坚守着忠贞的爱情理念,宁愿和心爱的人死在一起,也不想稀里糊涂地虚度年华。她朴素仁爱,信守承诺,全身心地爱着家人和死去母亲的小侄子昭麒,亲手把小家伙带大,俨然是个地道的母亲。她博学求精,苦读韩老先生的中医书,学到不少真谛,努力奉献着青春,为熟悉的人、陌生人开方诊病。
郑含章是抗日英雄的代表,从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当代中国人疾恶如仇、誓与民族共存亡的精神风貌。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精忠报国的英雄,除有着深刻的民族性、悠悠的报国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结果。他深怀忠义之情,这种情义已渗透到他的血液和骨髓。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豪杰,更因为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游击队,耳濡目染中,使他领悟到共产党是一支抗日的生力军,坚持了斗争的人民性,注重团结一切积极的抗日力量,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四
腊八镇一带是柳琴戏和跑竹马的发源地,这些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书的结尾是意想不到的,没有血腥的场面描写,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只有郑含章和他的战友们在锣鼓声中欢快的演唱。他们唱起来,跑起来,竟吸引了日本鬼子诡异的目光。日本鬼子愣了,傻了,想起了樱花盛开的家乡,想起妻子老小,纷纷丢掉枪支,加入到演唱的队伍中,和郑含章他们一起唱歌跳舞。然而,郑含章十分清醒,这是对日寇的决战,他要让小鬼子们血债血还。
这难道是文化的力量?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这群尚未开化的匪寇们轻松放下屠刀。呼吁当今的中国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消除文化断层,弥合精神感受,变内心的挣扎为陶醉般地进入一个朴素的心灵世界。
一块块热气腾腾的豆腐,味香,肤白,好看,体软,惹人嘴馋,让人艳羡,但吃起来却索然无味。然而,只要放上大红辣椒,豆腐的美味便来了,让人大汗淋漓,流连忘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