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蓝本;
T.E.劳伦斯改变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历史,被认为是史上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与拿破仑、毛泽东、隆美尔等人并列;
他能写出文采绝伦、充满诗人情怀的书,也能翻译荷马的古希腊史诗;
这是一部供世人回味的奇书,一段沙漠战争回忆;
它是战史的经典,更是冒险与旅行的不朽经典;
本书讲述了一场“劳伦斯式”聪明的战争,他运用战史上耗费代价小、收效大的游击战略赢得了胜利。
“他们也知道,置身于沙漠中,注定要与一个敌人做永无止境的抗争,这个敌人不是这个世间,不是人生,什么都不是,而是希望。”
本书记录了T. E.劳伦斯在沙漠中的战争回忆,被公认为“英语文学中伟大的现代史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劳伦斯毅然放弃考古工作,进入开罗军事情报部,负责中东地区的情报收集及战略建议。当时英军认为,以承诺让阿拉伯人在战后独立为名,使阿拉伯建国主义者与英国站在同一阵线,由内陆起兵反抗统治他们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有助于协约国在中东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劳伦斯在因缘际会于1916年底成为阿拉伯起义运动领袖之一费萨尔阵营中的英军联络官,也成为巴勒斯坦战役的决定性人物。自此至1918年,劳伦斯巧用机谋,在阿拉伯部落间引燃独立建国的燎原之火,善用阿拉伯部落擅长的游击战略,以及阿拉伯沙漠漫无边际、变化难测的特性,率领三千阿拉伯起义军,神出鬼没,专事破坏土耳其的补给铁路,牵制了五万以上的土耳其正规部队,创下历史上代价小而获利巨大的战果。
第六十四章
阿布杜拉的斡旋已有进展。盖辛不再公然挑衅,但仍绷着张臭脸,不肯公开和解;各个较小派系大约有一百位族人已经敢于背离他,答应与我们同行。我们与查阿尔讨论后,决定就以这支兵力碰碰运气。再拖延下去,吸收来的新兵或许又会打退堂鼓,而且以目前各部落间的气氛看来,再吸收新兵的机会很渺茫。这支队伍很小,只有原来预期的三分之一。我们兵力不足,只好黯然修改计划;我们也缺乏一个望重四方的领袖。查阿尔与往常一样,仍是个很有才干的族长,有远见、精力充沛、做事踏实。他很有胆识,可是与奥达太过亲近,因而使人对他有戒心;再加上说话刻薄而且口无遮拦,使人信不过,连他提的忠告都不愿接受。
第二天费瑟派来驮行李的骆驼队到达,由十个自由人照料二十只骆驼,另有四名费瑟的贴身仆人监督他们。这些人是整个部队中最受费瑟信赖的随从,很懂得如何侍候费瑟。他们乐于舍身救主,若他遇难也愿与之共存亡。我们让两名教官各有两人陪伴,以确保如果我出事了,他们仍可安然返回营地。已缩水的突击计划所需的行李都已打包妥当,一切就绪,准备一早起程。
九月十六日黎明,我们由瓦地伦出发。已经失明的阿伊德亲王仍坚持同行,他说虽然无法开枪,至少还骑得动,如果神眷顾我们,让我们成功,他就趁机向费瑟告假还乡,如此解甲归田至少不会太过遗憾。查阿尔率领他的二十五名诺瓦瑟拉族人,他们是奥达旗下的一个支系,自称是我的手下,他们的骆驼是全沙漠最负盛名的。我耐得住长途跋步,使他们乐于与我为伍。莫特洛格?阿瓦也骑着阿拉伯半岛北部最优良的骆驼吉达,加入我们的行列。队伍内的伙伴看吉达的眼神不尽相同,有人自豪,有人艳羡,全视自己与莫特洛格的关系而定。我的加查拉高大威武,跑起来更快,但年事已高,不耐高速奔驰。然而,它却是队上——事实上应该说是这片沙漠中——唯一能与吉达相提并论的名种,它玉树临风般的堂皇外貌,令我与有荣焉。
其余的队员三三两两聚成一小群,像散落的项链。祖威达族、达劳夏族、托加特加族、柴雷班尼族等,各成一群。动身半小时后,有几个满脸羞惭的杜曼尼叶族人由侧边山谷中骑出来,他们无法忍受眼睁睁看别人去突袭,自己却只能与妇女胡闹。
每一群人都各走各的,互不交谈,我整天忙着在满脸不悦的族长间来回穿梭,设法使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以求在展开行动时得以团结一致。然而,他们之间唯一的共识就是行进间不接受查阿尔的命令——尽管他被公认为智勇双全,同时也是身经百战的猛将。就我而言,他是放眼望去唯一能信任的人。至于其他人,我觉得他们说的话、他们的承诺,或许连他们的步枪,能否信得过都仍在未定之天。
可怜的阿伊德亲王虽然是游牧民族的领袖,却已派不上用场,使我虽然百般不愿,仍必须扛起指挥的重责大任;部落民族突袭的特殊技艺,以及休息用餐、让骆驼吃草、决定走哪条路、薪饷、纷争、瓜分战利品、世仇、行进次序,这些牛津现代史学院的课堂上都没教。我忙着摸索出头绪来处理这些琐事,无暇欣赏沿路景观,也未能多花心思研究该如何攻击慕达瓦拉,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炸药达到奇袭的效果。
日正当中时,我们在一处肥沃的土地上午休,春雨下在沙质斜坡上,长出银白色的茂盛草丛,最合骆驼的口味。气候温和,像英国的八月天般怡人,我们惬意地四处溜达徜徉,出发前几天的纷纷扰扰,以及暂时化解但仍有隐忧的紧绷气氛,在此地总算雨过天晴。在这种环境下,人心转瞬即变。
午后稍晚我们再度上路,沿一道两旁都是砂岩壁的峡谷盘旋下山,于日落前到达另一片平地,黄色的泥土一如要到达瓦地伦的美景前的那一段路。我们在平地边缘扎营。我的穿针引线已有成果:扎营时只分成三区,各区用柽柳树的枯枝升起一堆熊熊烈火。我的手下在一区,另一区是查阿尔的人马,第三区是其余的豪威塔特族人;夜深后,等到各族长饱餐完一顿瞪羚肉与热面包,总算能将他们全请到我这个中立派的火堆旁,平心静气地讨论第二天的行程。
我们必须在日落时在慕达瓦拉的水井处饮水,此处距火车站这一侧两三英里远,位于一座有掩蔽的山谷中。然后,一入夜就可以到车站附近勘察,看看以我们目前薄弱的兵力,能否发动攻势。我强烈支持进攻(与众人唱反调),因为那是铁路沿线最关键的一个据点。那些阿拉伯人无法看出这一点,因为他们不了解土耳其因战线长而必然极为依赖补给线。不过,我们还是谈得一团和气,最后也信心满满地各自回营就寝。
第二天早上,我们先留在原地用过早餐,因为前头只有六小时路程;饭后继续穿越那片黄土平地,到达一座坚硬碎石灰石的平原,上头覆着褐色、被风雨磨钝的打火石。接下来是一些小丘陵,偶尔在较陡的坡道上有些软沙地层,是旋风吹过此处后掉落下来聚积而成的。我们由这些坡道爬上一座山头,然后越过山的另一侧进入类似的山谷中,眼前豁然开朗,由阴暗的碎石堆中跨入阳光普照的辽阔平原。一座小沙丘从平原中绵延开来。
……
卷五转捩点(续)
3 第六十四章 修改计划
9 第六十五章 进退维谷
15 第六十六章 大获全胜
22 第六十七章 凯旋荣归
31 第六十八章 攻击火车的战略意义
卷六突袭桥梁
41 第六十九章 艾伦比及其左右手
47 第七十章 间谍?帮手?
53 第七十一章 重选护卫
59 第七十二章 星夜行军
68 第七十三章 班尼沙赫族人
77 第七十四章 塞拉因族入列
86 第七十五章 一波三折
93 第七十六章 炸桥失利
102 第七十七章 祸不单行
109 第七十八章 小有斩获
116 第七十九章 以阿兹拉克为家
125 第八十章 德拉历险
135 第八十一章 双骑南下
卷七死海战役
147 第八十二章 局势大好
156 第八十三章 强化护卫队
166 第八十四章 占领塔佛烈
174 第八十五章 土耳其反扑
181 第八十六章 空泛的胜利
188 第八十七章 地冻天寒
196 第八十八章 运送金币
203 第八十九章 独自上路
211 第九十章 挂冠求去
217 第九十一章 妥协
卷八好事多磨
223 第九十二章 重责大任
230 第九十三章 痛失同志
239 第九十四章 第七个夏天
250 第九十五章 骆驼大礼
259 第九十六章 空袭
264 第九十七章 拨云见日
卷九打破均势局面
269 第九十八章 诱饵
278 第九十九章 飞向杰佛
289 第一〇〇章 欺骗与赎罪
293 第一〇一章 暗通款曲
299 第一〇二章 目标阿兹拉克
307 第一〇三章 自我解剖
315 第一〇四章 全员到齐
321 第一〇五章 快速推进
329 第一〇六章 内讧
卷十华宅落成
337 第一〇七章 大会师
347 第一〇八章 好彩头
354 第一○九章 开战
361 第一一〇章 心痒难耐
367 第一一一章 不硬拼
372 第一一二章 最关键的一座桥
377 第一一三章 讨救兵
388 第一一四章 韩德利—派吉机
394 第一一五章 移防雪以赫沙阿德
401 第一一六章 战果辉煌
407 第一一七章 入主德安
418 第一一八章 会师基斯威
425 第一一九章 大马士革
433 第一二○章 成立新政府
440 第一二一章 战俘
446 第一二二章 卸下重担
450 后记 一己之私
这是一部举世杰作:世间少有可与之匹敌的同类作品。
──萧伯纳
此书跻身于英语文学伟大的著作中;在战争与冒险的描述上,无人能超过。
──丘吉尔
我不太算是个英雄崇拜者,但我愿意追随劳伦斯直至天涯海角。
──苏格兰小说家约翰?巴肯
我们可以说,劳伦斯一个人承受了整个世代的神经质病痛。
──美籍英国作家伊舍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