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崩盘加剧了对于又一场大萧条即将爆发的恐惧。尽管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用尽了一切招数来抵御这场衰退,然而到目前为止依然成效甚微。并且,在经历了七十年之后,经济学者们依然无法解释清楚,为何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损失会那样的惨烈,时间会那样的漫长。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现任主席、声誉卓著的理论经济学家本?伯南克在1995年曾经写道:“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对于美国‘大萧条’的解析属于这门学科中的‘圣杯’”,但是,“我们尚未找到任何途径染指这座圣杯。”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得以问世,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诸多经验教训,一直以来都在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以及研究方向。”事实上,自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开创宏观经济学的新时代以来,涌现出了众多试图解释大萧条来龙去脉的不同见解,凯恩斯将这些努力称之为“令人着魔的智慧挑战”。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一项令人着魔的智慧挑战,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解释在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之后,恶劣的经济形势为何持续了那样漫长的时间。
胸怀往昔,我相信,日本过去15年所经历的——借用亚当?波森(Adam Posen,华盛顿智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说法——“大衰退”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帮助我们去理解70多年前的“大萧条”何以在美国发生。尽管历史从来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我坚信,在这两次长期的经济萧条之间有着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在这两次经济萧条中,造成传统宏观政策失灵、经济衰退期延长的因素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虽然规模要小许多,但同样的负面因素在2000年IT泡沫破灭之后的美国和德国经济中仍然发挥作用,并在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再次卷土重来。
为了强调发生在两个不同国家、前后相隔70余年的两次漫长经济萧条的共同之处,本书将以分析日本的经济形势作为开篇。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过去15年间,笔者本人亲身经历了整个经济大衰退的过程,而且在此期间积极参与了各项经济对策的讨论,同时也是因为相对于美国的大萧条,发生在日本的这次经济衰退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详细、全面的数据可供研究。更重要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依然强劲的日本经济为何在进入90年代之后便急转直下,对这一原因的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令人着魔的智慧挑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先前的另一本著作《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在经济迷局中的挣扎及其全球影响》[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亚洲),2003年出版]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一词。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不同于假定私营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这个概念假定一部分企业将通过减少负债来修补令人气馁的资产负债表。在详细阐释了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产生机制之后,我进一步探讨了同样的机制是否会在70多年前的美国发生作用。最后,再将分析延伸开来,涵盖了当前的各种经济动向,包括美国的次贷危机。
凯恩斯发明了“总需求”这个概念来应对大萧条的悲剧。但即便是他也不能或者不愿放弃经济学长期以来最基本的假设:无论何时何地,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凯恩斯革命”最终遭遇挫折,就是因为他的拥护者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财政政策建议只有在所有企业都致力于负债最小化的“阴”性阶段才能行之有效。
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跨越了凯恩斯不能或者不愿跨越的底线,它认可了企业在某些时候追求负债最小化的可能性。如此一来,就可以解释某些以前从未有过令人信服解释的经济现象,诸如流动性陷阱和长期衰退之类。并且通过明确指出货币与财政政策何时将行之有效,何时将适得其反,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提高。由此而得以综合的经济理论,或许正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苦苦追寻的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过去15年间日本大众的痛苦与牺牲之上的。虽然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是这一概念应该能够为那些正在寻找对策应对经济泡沫及其后果——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国家提供重要帮助。同时,我也期待来自经济学界同行们的帮助与批评,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一概念,使其成为更加有效的工具,这样,日本的惨痛经验或许能够转化为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