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兔”风格的细腻绘画,讲述一个孩子的旅行与成长——
在广褒而有力的大自然中,勇敢接受挑战,探寻生命的意义。
小巢鼠豆丁出生后不久,就落入到草丛中,被孩子带回了家。它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生活中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玻璃房子。有一天,豆丁在蛞蝓的鼓励下,走进了大自然,希望回归自己的那片草原。在回家的路上,它慢慢学会独立和坚强,学会应对所有的危险,学会帮助与分享,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了爱和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
心里的那本书
黄丽丽
大概两年前,我养了一只巢鼠。这是一种特别的小动物,体型是鼠类里最小的,所以它可以钻入花苞,也可以像小鸟一样在草丛间筑巢。我把它养在玻璃房子里,小心地照料。可是有一天,在给它换食的时候,小巢鼠逃跑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它跑入常春藤密密层层的叶子间,再也找不到了。我有些担心,它会被猫或是鸟给叼走吗?还是回到了本该属于它的麦田?于是,我决定提笔画出这个故事。
画面的片段在我脑子里慢慢出现,我感觉这应该是一本很美的图画书,既像本画册,又是一个小小的故事—能让小孩子一个字一个字自己阅读的故事。第一次接触出版行业,我什么也不懂,于是画了几幅图、一些设定稿和一个简单的小文本投给了几家出版社,但都得到了否定的回复。一家说故事太简单,一家说图画书卖不好,让我改画花草图。我很失望。心里的那本书只有我知道它的样子,它需要时间和机会,但我去哪儿寻找机缘呢?我觉得好难,渐渐地想放弃。
一年后,我得知女儿即将来到这个世界。当上妈妈的我心里非常激动,觉得该为小小的她准备一份礼物,这时正好在网上看到“信谊图画书奖”征奖讯息,于是我再次翻出画稿,拿起笔,从头开始一遍又一遍反复修改。为了把大自然的美最好地展现出来,我去野外收集素材,每一棵植物、每一片叶子都仔细地观察记录。整个漫长寒冷的冬季,在腹中女儿默默的陪伴下,我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心中的图画,那个冬天也成为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我想告诉我的女儿,以及所有读这本书的小朋友:这个世界也许会有越来越多好玩的东西,但不要忘记最天然质朴的美好—大自然,一定要体会一下观察树叶和小蚂蚁的乐趣,更要像豆丁一样,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麦田!
最后非常感谢信谊,让这本书能与喜欢它的人见面。
……
成长的旅行
在信谊图画书奖的参赛作品中一眼看见这本,很喜欢。首先是风格,介于写实与拟人之间的动物绘画,包括生动的形体动作和戏剧表现力。我一向认为这些是构成插画的必要能力。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可以继续变形或自由组织,甚至抽象化。接触插画时,感觉国内不太重视这个部分,因为在传统学校的艺术学习中并没有关于这部分的专门训练,而中国艺术的传统,也在南宋之后被不求形似的文人画所取代,唯妙唯肖的刻画能力不再是主流—但在不少画家作品和民间小说的刻本中,我们还能窥见这类趣味十足的绘画表现,脉络虽未断裂,但也没有得到多样化的延续发展。
随着对图画书认识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补强这一领域。《豆丁要回家》这本书正是其中鲜明的代表。它让我想起了“彼得兔”时代的绘画风格,也让我想起南宋那些优雅的画家—折一枝一果或是匍匐于花草前悉心描摹,乐在微妙而广大的世界中,并赋予每一个动物和植物生气盎然的个性和意味。
其次,这本书故事的讲述也非常流畅,细节和情节变化很戏剧式,每一个翻页与情节的变化或换场都无隙合辙,读来十分干净利落,这也是我觉得惊喜的地方。这种风格与故事上的“完美”,并不是说画技,而是其气质上太符合标准审美了。让我想起一位图画书界老前辈对我说的话:一本书应该有那个人的气味,而不一定是这本书该有的气味,所以读书时不妨闻一闻,很有意思。我记住了这句话。作为家长,我给孩子选书时不但重视图文讲述的趣味,也重视这本是谁的书。不管他的味道是温甜也好,苦涩也好,我都希望作者把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呈现给孩子。
当然除了风格,语言也非常重要,我们的画面构成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把对视觉终其一生的探索变成故事中的画面给孩子,才能让孩子有不同发现。
这些想法,与作者共勉,我非常高兴《豆丁要回家》这本书得以出版,大家可以读到这个故事,自然又生活化,旅行中的探索就是成长的过程,其中滋味,孩子读的时候一定比我们这些大人明白得多。
信谊在中国不懈努力,使年轻的图画书作家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真是宝贵的。
——熊亮(知名图画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