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杨士莪传:倾听大海的声音
0.00     定价 ¥ 9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030526526
  • 作      者:
    唐晓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晓伟,1982年5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2001~2008年,黄河之滨、萃英山下,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求学七载,“山色横侵遮不住,明月千里好读书”;2008~2010年,北国江城、雾凇之都,在《演讲与口才》杂志社任编辑两年,“初入职场窥门径,转益多师是我师”;2010年至今,白山黑水、松花江畔,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宣传部就职,愿“著华章当好记者,出妙手做好编辑”。
  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演讲与口才》等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作品上百篇,数十万字。新闻作品多次荣获“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黑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杨士莪传:倾听大海的声音》讲述了杨士莪院士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水声战略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纵观杨士莪院士一生,崇文重教,自然成长,一心向学,顺应时代,服从需要,终成学界泰斗。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百余年来国家命运的风云激荡、中国水声科学发展之路的曲折前行和以他为代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等一批人“谋海济国”的使命担当和执着坚守。书名“倾听大海的声音”,既是倾听杨士莪“汇小流以成江海”的成长足音,又是对他所从事的水声事业的形象描述,还是倾听包括哈工程师生在内的千万科技工作者为强国梦想奏响的磅礴的时代强音。
展开
精彩书摘
  《杨士莪传:倾听大海的声音》:
  1931年,中华民国进入第二十个年头。
  此时,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中原军阀混战刚刚结束;国民党军队马不停蹄地向闽西、赣南中央红军根据地发起“围剿”;长江、淮河水灾肆虐,数百万灾民备受煎熬;“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满蒙”的口号在觊觎中国东北的日本统治集团中甚嚣尘上,蓄谋已久的关东军终于等来了人侵的最佳时机……
  1931年8月9日,农历六月廿六,杨士莪出生于天津市英租界马场道。在家国不幸中,这个蕴含着无限生机与希望的小生命,注定要像他的亿万同胞一样,在民族苦难的命运旋涡中,饱受艰难困苦与颠沛流离。
  战乱频仍的年代,作为长子、长孙,杨士莪的出生,给杨家带来了让人温暖的向往与希望。
  杨士莪祖籍河南南阳,杨家是南阳一带的大户人家。杨士莪的祖父杨鹤汀早年为其曾祖父辅之公立碑时,曾撰文:
  “士本人中秀,良田贵勤耕。诗礼传至训,宏农振家声。”愿吾子孙世继此志,互相
  劝勉,勿堕家声为嘱。
  这首诗成为杨家的规矩和风气,为铭记并传承家风,杨家子孙按照诗中二十字宗族次序排辈。
  国学功底深厚的杨鹤汀反复考虑,为这个杨家“士”字辈长孙挑选了一个“莪”字,取名“士莪”。
  语出《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莪》篇:“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莪”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诗以“莪”之茂盛,生长在水边,指人才的成长。《诗经》有注本说:“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后世用“菁莪”指育材,是对培育人才的赞美。“士莪”二字,凝结着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祖父杨鹤汀的殷切期望。
  命运中一个令人惊叹的巧合是,杨士莪的毕生研究领域的确与“水”密不可分,着实“生长在水边”,他也的确成长为我国水声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并为这一领域培育了大量领军人才,此是后话。
  第二节家风重教
  一、祖父杨鹤汀
  19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艰难地迈出了近代化的一小步。洋务运动中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培育出倾向维新与革命的成批志士,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发展。1898年,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名篇《劝学篇》问世。杨鹤汀即深受“兴学育才,实业兴邦”观念的影响,以救亡图存、振兴国家作为献身教育的巨大动力。
  杨家先人经商致富,广置田产,至杨鹤汀一代家境日衰。列强欺凌,政府腐败,国无宁日,民无生路。在大多数国民的命运滑向深渊时,杨鹤汀毅然投向辛亥革命洪流,开发民智,兴学育才。他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杨家后人的命运轨迹,并为他们打上了“崇文重教”的家族烙印。
  “陋室如斯切莫笑,从来白屋出公卿。”这是杨鹤汀在1926年艰苦环境下兴办学校时写下的诗句。他一生立志教育救国,在家族中第一个走出南阳,到新式学堂求学。
  杨鹤汀(1877—1961),本名维禄,因有感于列强瓜分山东,愤而将“维禄”改为“维鲁”,改字“鹤亭”为“鹤汀”,并以字行世。1906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在京求学期间,不满清廷腐败,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是南阳地区同盟会负责人。1908年,他与同是同盟会会员的罗飞声创办新式学堂——南阳公学。辛亥革命前夕,南阳公学的师生是南阳城里最集中的一支反清革命力量。辛亥革命后,杨鹤汀因为声望卓著而被推举为首任南阳知府。不久,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国,杨鹤汀愤而辞职,弃官执教,先后创办河南农业专科学校、南阳女子中学等。他还曾与留法归来的著名农学家冯紫岗于1932年联手创办李华庄农场,创建南阳科学实验基地。晚年,他埋头于医学研究,用白话歌诀将医圣张仲景的两部巨著译成《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有功于中医学的普及。
  杨鹤汀教育子女与时俱进、以学报国,常说:“要学文化、学科学,要有一技之长,志在四方,守在家请吃坐穿最没出息。”在其鼓励与教育下,杨家子弟相继走出南阳、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以学报国,不负所望,成为“白屋公卿”。其长子、杨士莪的父亲杨廷宝就是其中之一。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家学渊源
第一节 菁菁者莪
第二节 家风重教
第三节 童年印象
第四节 逃难途中

第二章 少年励志
第一节 不屈之城
第二节 沙坪岁月
第三节 难忘恩师
第四节 同窗情谊

第三章 大学求索
第一节 南京备考
第二节 水木清华
第三节 熠熠群师
第四节 益者三友

第四章 初登杏坛
第一节 投身海军
第二节 受命军工
第三节 蓄势待时

第五章 结缘水声
第一节 四喜临门
第二节 负笈苏联
第三节 南海考察

第六章 创建专业
第一节 初返军工
第二节 别开生面
第三节 种子队伍

第七章 风雨兼程
第一节 山雨满楼
第二节 “东风”借力
第三节 春暖花开

第八章 学术新程
第一节 青春做伴
第二节 重力水洞
第三节 着眼“探雷”
第四节 走出国门

第九章 南海升帐
第一节 两级“台阶”
第二节 十年酝酿
第三节 初探南海

第十章 薪火相传
第一节 院士勋章
第二节 壮心不已
第三节 上善若水

附录一 杨士莪大事年表
附录二 杨士莪主要著述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