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反映银行工会工作的金融文学作品,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是泰城支行老工会主席张浩,临终前留下两个遗愿,捐献遗体和整理遗稿。孔原山在繁忙的工作中,一一帮其实现。遗稿是故事中的故事,记录了张浩的青春年代追求爱情、发展储蓄、抓员工技能比赛及为员工购买宿舍的故事。另一条线索,也是该作品的主线,讲述了泰城支行新时期的工会主席孔原山,面对银行转型时期中的种种困难与挫折,为实现建设温馨职工之家的梦想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作品通过张浩、孔原山、李道荣、曹钢、秦雪、宗涛、肖江、丁秀、张嘉兴、郑秋生、徐飘等人不同命运的展示,刻划出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一代代银行人的传统精神,展现了基层工会干部责任担当和真心实意服务员工的人文情怀,以及工会工作者积极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朴素的生活追求。作品将张浩、孔原山这两个鲜活有个性的新老两代基层工会主席和他们的动人故事,生动又有趣、真实又感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有对一线员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愈挫愈勇优秀品质的热情讴歌,也有对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迷失与堕落、沉沦与幻灭的无情鞭挞。
引子
往事依稀
细雨已整整下了两天两夜。
暮春的雨,令人感到微寒。子枫来济南看我,我们相携在大明湖南岸的明湖居品茗。
窗外,“七桥风月”烟雨阑珊。我要了壶上好的金骏眉,袅袅茶香,眼前美景,令子枫很感激我的盛情和雅兴。
子枫见我只是品茗而沉默不语,端起紫砂茶杯,轻轻呷口茶,淡淡地道:“怎
么,大诗人触景生情,又要作诗了吧,可不能辜负了这明湖春雨啊。”
我将目光移向窗外,湖上烟霭淡淡,岸柳婆娑。湖面波光潋滟,落红与柳絮飘落湖中。一叶扁舟从环城河驶来,搅碎了佛山倒影,惊起一排白鹭飞向湖心岛。
春色迷人啊!
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子枫,一晃,我来济南已四年多了,每每这样的春雨里,我特别地思念泰城,想起在泰城工作的那段时光,想起一块儿共事过的那些兄弟姐妹,想起我的老师。尤其我那老师,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时常萦绕我的脑海,撞击我的心扉,让我永难忘怀。我曾与省城几位文学挚友讲过老师和我那些同事的故事,友人说,故事听来很普通,却十分感人。”
子枫微微一笑:“今天恰与兄长有闲,何不说来给我听听,也好让我感动学习一番。”
见子枫如此雅兴,于是,我缓缓启口,给子枫讲了故事大概。
讲述间歇,我取出手机,打开一组图片给子枫看。
子枫惊讶道:“好精美的古木匣,是海南黄花梨木吧?可惜照片不甚清晰。你竟有这等无价之宝,只怕它也有一段奇异的来历吧。”
我知道子枫是个古玩收藏家,说:“正是,它是我老师的一件遗物,我只是替他保管了一段时日罢了。”
“围绕木匣肯定有好多故事。”子枫急切地问道。
我低头续茶。子枫见我神情凝重,便不再言语。
两人又是长久的沉默。
沉默之后,我小心翼翼地端起紫砂茶杯说道:“那时,泰城发生了一桩名垂青史的事件,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我的老师,他为泰城竖起了一座丰碑。我接过这个古木匣时,老师已去世。木匣是老师祖辈的传家之物,为了老师的婚姻,老师曾与他的老父亲闹得不可开交。可后来,在他的大婚之日,那固执的老头还是把传家宝交给了老师。当时,没有什么隆重的交接仪式,亦非当面,老头只是托老师的母亲捎话,务要仔细保管,代代相传,切莫丢了祖上留下的家训。你道如何,后来因了这木匣竟引出一些是非来,都是老师之子嘉兴交友不慎,使古木匣曾有过一劫。说来也奇,虽几易其手,但最终竟又回到了师母手中。往事依稀浑似梦啊!”说到这里,我的喉咙发紧。
子枫问道:“如此说来,难道你老师的门风到了嘉兴这辈有变?”
我叹道:“好在他能猛醒。宝物不当失。”
子枫听得入了迷,不觉时光易逝。
子枫说:“如此感人的故事,你还是写出来吧,也好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和学习啊。”
我点头道:“我已有了初稿,只是尚未校正,还难以示人。等再作校订后,定会先让贤兄指正。”
窗外,细雨更密了,雨丝落在宽大的芭蕉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不远处,气势恢宏的超然楼似乎也在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故事。
在这样的春雨里,烟波浩渺的大明湖显出一丝忧郁。
自那日与子枫会面后,寒来暑往,倏忽间,不觉又历三载。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几经增删,终于完稿。
脱稿之日,我将电子版发给子枫指正。子枫连夜诵读检阅。阅罢,说故事尽管写了两代人,却都是写的银行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为员工服务的事,且书中有员工为工会主席送牌匾的情节,建议书名为《工会主席》。此动议,于我心有戚戚焉。
代后记
难忘的三百六十天
我的难忘的三百六十天,不是一个连续年份的概念,而是三年时光里节假日的汇集。
在我创作《工会主席》的三年里,几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假日,创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我计算了每年加上休假有120 天的休息日,三年恰好是三百六十天。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时间。这包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春节。大年三十,当别人在欣赏春晚、燃放烟花、饮酒庆贺之时,我除了去给父母、长辈们拜过年,吃过年夜饺子,就一头扎进书屋,关门闭窗,投入创作。我不能浪费每一刻宝贵的时光。我深深知道一个业余作者要完成一部长篇
小说的难度,只好勤来补拙。尽管自己已年过半百,尽管自己体弱多病,尽管自己工作繁忙,既然有梦想,就要不懈地去追求、去拼搏、去努力实现梦想。我曾说过,一个人有梦想是幸福的,而为了梦想,去拼搏、去付出是值得的。
我的创作源于一个梦想。五年前,我就有了写一个基层工会主席的故事的念想,当时忙于《省行历程馆》建设,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工作量大,几乎天天加班,更没有了休息日。展馆开馆后,做了工会综合工作,更加事无巨细。于是,便怀疑自己的时间和驾驭长篇的能力,就迟迟未动笔。
真正动笔写作始于2013 年元旦,写作的欲念源于对全行创建职工之家那段生活的眷恋和思索。那年,总行把职工之家建设列入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十件大事之一,摆上了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作为一个工会工作者,工行的一名业余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全方位地展示职工之家建设的开展,讲好工行故事,洞察工行人在转型
发展中的心路历程,发挥正能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更要具有为工行人的思想、情感、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追求写作的情
怀,以及为职工之家建设和工行伟大事业树碑立传的雄心壮志。我想,我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
我知道,当下,在多种信息媒介、多种艺术形式“群雄并起”和阅读“碎片
化”的时代,已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读一部长篇小说,但我还是要认真地去完
成,因为所有那些过往和经历也是我的心灵史。写作是我的本心呼唤,一是我感恩我的工作;二是建家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然而,脑子里还没有完整的概念。直到这年夏天,总行工会领导来山东调研,在美丽的泰山脚下,我与总行郑鹏处长、宁波分行汪交根主任相遇,他们读过我曾荣获金奖的作品《涅槃》,那是一部描写支行行长的长篇小说。那时,《涅槃》又刚刚荣获了第二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谈到职工之家建设和文学,两位领导就鼓励我写一部关于基层工会主席和职工之家建设的文学作品,并提议小说名字就叫《工会主席》。他们说近年来读过许多关于工会主席的金融文学作品,但反映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能体现宏大叙事和时代精神,并充分展现中国精神和体现金融故事的长篇作品并不多,从我的作品里读出了文学性、思想性以及我的真诚叙事,相信我能讲好金融工会主席的故事。这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增添了我创作探索的欲望。年底,总行工行熊少军副主任来山东调研,和我聊起文学创作,说我们的职工之家建设是一座文学富矿,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要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定能写出好作品。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创作的勇气和信心。从那一刻起,我以严肃的创作姿态,把握住每一刻的业余时光,抛却一切纷繁的诱惑,舍弃一切悠闲和玩乐,握好手中笔,秉持好自己的本心,沉潜于生活中,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文学苦旅。
中国金融业进入股份制变革的十年来,想必很多金融作家都在围绕着金融人、金融事,从文学的视角去对金融业的变革发展和金融人的心灵史做着深刻地思考。我给自己定了写作目标,要让我的每一个字都注满真诚,要用我的心血和汗水讲好工行故事。动笔的那个夜晚,天下了一夜的细雨,正合了我故事里主人公的意境,这细雨伴着我的激情在笔尖涌动,我融进了故事人物的生活。著名作家贾平凹说:“如果文章是千古的事——文章并不是谁要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的,它是一段故事,属天地早有了的,只是有没有夙命可得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有这个夙命。小说里有人物原型的真实故事,多半是我走过几十个支行的职工之家建设中基层工会主席人物故事的虚构和编织。受他们的感召,我不停地写下去,就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时光,我熟悉那段时光,毕竟我曾在支行工作了二十六年,而且干支行工会主席就有十年的时光。
我的创作态度是端正而认真的。作为一名业余作家,我把惜时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周六、周日和假日,这都是我创作的黄金时段。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就这样,不经意间,三年里我硬是挤出了一年的好时光。我是把三年当作了四年来用的。由于自己工作岗位承担工作任务的繁重而忙碌,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牺牲。在单位,我始终把工作摆在第一位。我认为,在工作时间,一定要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为了工作,也是在这三年里,我没休过一天的年休假。工作起来,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是责任的使然。早晨八点坐到办公室,下午六点才离行。也是这几年里,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连年考核被评为优秀。休息日,回到小说中,又忘却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和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和我的主人公们同甘苦,共忧患。由此,妻子为了我的梦想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儿,休息日我几乎是天没亮就悄悄起床,坐到仅两平方米的书屋开始写作。等妻子做好早餐,我已工作了两个多小时。早餐后去楼下园子里走上几圈,算是晨练,脑子里还是小说中人物、事件的纠缠。回到书房,就又与他们走在了一起。直到中午一点多,才去午餐。午睡一小时,又写作至晚上七点,看着新闻联播吃晚餐。之后,妻子陪我去槐荫广场健步走。回到家接着写至晚上十一点睡觉。由于我没有用电脑写作的习惯,只好铺下稿纸一字一字地用心书写,等我周一上班后,妻子再为我输入电脑。有时工作忙起来,又常常是昼夜不息。职代会换届那段日子,忙于材料,连续熬夜四个晚上,有天中午竟晕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我深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于是,颈椎病、神经衰弱接踵而来,一段时间,不得不离开书屋去做颈椎操。这时,父亲又因病不能自理,是母亲和家人的日夜陪护,才使远在外地的我能坐下来去创作。由于工作的忙碌,时常是已退休的妻子替我去老家看望和陪护父亲。想到父亲的病,我时常在深夜里哭起来。可去了许多大医院咨询,又没有好办法。其间,有朋友来济南邀我晚上共进晚餐,我很想参加,却又放不下写作,只好礼貌地推辞掉。还有同学聚会,朋友孩子的婚宴,我都错过了许多,心里竟生出许多愧疚,对家人,对朋友,对生活,更对自己,《工会主席》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中完成的。
文学是寂寞的,是冷清的。我享受这份孤独,喜欢这份静谧。白天兢兢业业工作,晚上一旦回坐到书桌前和我的故事中的人物走到一起,我便沉浸其中。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故事主人公那美好心灵和追求梦想的精神,时时在激励着我,感动着我,也是对我的心灵的净化和洗涤。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美的慧眼。我时常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意境中。人作为高级动物,除了物质外,应当还有一种精神追求,应当有理想向往。写作是一个人的寂寞和努力辛勤的付出。文学作品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营养,给人以启迪。我想,我写作绝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想去追求一种心灵的充实和提升,力图在精神上有所收获,在与小说中那些人物美好的心灵沟通中得到升华,我也将用我的心血全神贯注地去完成“她”,让“她”以更好的气质和格调去奉献给读者。本书是我继《涅槃》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涅槃》的姊妹篇,是我在金融转型期对基层行如何做好员工工作,如何关心、关爱员工的生活和发展的认识和思索。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你只有热爱金融事业,才能讲好金融故事。作品中展现得要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犹如身临其境,你必须融入火热的生活。然而,生活本身又不是文学,小说又必须虚构,必须想象。融入生活是根基,生活是创作的土壤和源泉。困惑也好,磨难也罢,多姿多彩的金融生活都为金融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为了写好小说,只要有时间,我就去支行网点前台细致的观察柜员办理收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开立等业务,看智能银行服务,我也曾和柜员一同感受过那些脾气暴躁客户的发怒,大堂经理的无奈和柜员的委屈。我还采访了许多网点主任,和他们谈业务指标,谈工作压力,谈生活,谈精神追求,等等。他们知道我在创作,就掏心窝地告诉我他们知道和感受到的一切。他们理解我,我对他们充满崇敬之情。此时,我在悉心聆听之时,都会拿起笔认真地记录下他们的感悟,甚至他们生活中的言语。不知不觉中记录了十几本。由此,我更加熟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向往,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故事。小说中老工会主席的故事,一半是我的老师和我父亲的真实经历,我开始写作时老师已去世。甲午年春节,我回到生活了四十六年的小城,去探望一位他同时代的老人,追寻20 世纪50 年代发生在银行里的一些往事,老人热情地给我讲述,说到动情处,脸上竟像绽放的花朵。他们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程,故事里的事很多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小说中的瓷板像、手表和钢笔的细节描写都是父亲的真实经历,至今,那些物件还珍藏着。可回到小说又全然成为一种虚构,掺杂了我的心路历程,我融入了那段历史。于是,更加用心去将两代支行工会主席的故事编织为一体。至端午回家,我再去拜访他,老人却已仙逝。最让我深感惊讶的是,宿舍院里的那些高大梧桐树竟又倒了一棵。午夜,宿舍院万籁俱寂,我乘着路灯那幽幽暗暗的光亮去祭奠那棵倒下的大树,树干已拖走,空留下用钢锯锯过的还泛着白光的树墩,直径足有一米半宽。蓦然间,我生出万分的敬畏之情,为它、也是为老主席他们那代人深鞠一躬。后来,我把这些大树也写进了小说。
在社会转型期和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基层行工会干部和员工的精神追求及生活状态不是一部长篇小说所能涵盖的。因为没有专门的采访,只是在基层行的调研时与员工的接触和交流以及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可能挂一漏万,但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的美德在他们身上是具备的。写作中我不苛求去做完全现实的描摹,如果文学作品一味地展示真实,就失去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也就失去了美感和欣赏价值。而是要经过凝练润色和再创造,更多地从灵魂和精神世界去挖掘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工会干部和员工的美德和美好心灵。力求从平淡中去讲述一个故事,挖掘一种精神,展示一种力量,把握一份感动,体味一种温暖。你认真地读下去,会认识到他们的美的。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先生为小说书写评语;感谢中国作协全委委员、中国金融作协主席阎雪君先生为小说作序并提出指导;感谢总行工会熊少军副主任、郑鹏处长和宁波分行汪交根主任给了我创作的信心和勇气;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各项工作;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妻子,是他们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力量。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一定会用我的真诚讲好金融故事来回馈大家。
2016 年1 月1 日深夜
记于济南简庐书屋
引 子 往事依稀 001
第 一 章 小城立丰碑 003
第 二 章 木匣留遗书 017
第 三 章 人生若初见 031
第 四 章 陶镇朴食堂 041
第 五 章 道指标唯上 050
第 六 章 双白水妹子 068
第 七 章 山中陶渊明 082
第 八 章 徐飘的愁绪 094
第 九 章 之所以营销 102
第 十 章 鼠疫惊酣梦 114
第十一章 三室规划 119
第十二章 泉城之恋 126
第十三章 矿震事件 135
第十四章 建家之路 149
第十五章 老师爱情 165
第十六章 新生秋生 181
第十七章 服务检查 194
第十八章 假币风波 206
第十九章 以卡换折 215
第二十章 风波再起 224
第二十一章 僧面佛面 231
第二十二章 出卖木匣 245
第二十三章 怀念三铁 254
第二十四章 情始缘终 262
第二十五章 图穷匕见 268
第二十六章 月光如水 277
第二十七章 春风送暖 285
尾 声 细雨无声 291
代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