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
0.00     定价 ¥ 4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32163083
  • 作      者:
    陈引驰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历时三年编撰,精辟导读

  ◇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古文选篇,详尽注释,90篇作品深度赏析

  ◇复旦文学博士、复旦附中语文老师等编校团队quan wei选篇注解

  ◇熟读本书,快速、全面、深入掌握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理解技巧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


  段红伟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学悦教育的教学部主任。


  王琳妮

  复旦大学文学硕士,现任复旦附中语文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古文中的世界,丰富广阔。那些荣辱悲欢,瞬间的思绪统统定格在文字之间,读来就好像翻看了一段历史,经历了一段人生。

  本书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先生编著,甄别、挑选文辞优美,感发人心的文章共90篇,加以注释和赏析,希望能成为面对浩瀚的古文汪洋时zui好的观澜平台。

  文章后的赏析文字,不取串讲形式,不求全面阐发,仅求抓住文章脉络,写出从中所受的感动,希望得到读者的共鸣,也希望这本文选可以置于孩子的床头,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装进旅行途中的背包里,可以在春日的午后,写作业的间隙,通勤的公车和地铁里,翻开来读几页,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个维度。


展开
精彩书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跻身"北宋四大家"之列。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2.相与:共同,一同。


  【赏析】


  毫无疑问,苏东坡最大的理想是致君尧舜、兼济天下,然而他的一生屡遭政敌打击,饱尝仕途险恶,所以他的文字中时常会有隐遁江湖、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愿望。他有词句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综观东坡一生,这两个理想都没实现,但也始终坚持。在宦海浮沉中,他总能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时一刻,抽身出来,做个"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所记便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的"休闲"时光。此前经历了无比凶险的"乌台诗案",从一个朝野瞩目、仕途顺畅的政治明星,转眼变成了一个险些被定为死罪、贬谪到黄州看管的戴罪之身,东坡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却也迎来了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东坡以其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豪迈开阔的胸襟,化解了政治失意的苦闷悲愁,在黄州留下了一段诗意人生的轨迹。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已是初冬的黄州,苏东坡被照入房中的月色触动,穿衣起床,到承天寺寻友人一起赏月。在东坡的眼中,洒满月光的承天寺庭院,空明澄澈,仿佛一个晶莹无尘的水中世界。院中竹柏投在地上的影子,仿佛水中的水草交错摇曳。那一刻,东坡先生一定有些恍惚了。他找到了做"闲人"的感觉。

  "闲人"不是无所事事的百无聊赖,而是将自己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从奔竞忙碌的官场生活中抽身出来,摒除对名利富贵的追求,让身心完全处于诗意自由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才能用心去感觉这个世界,一个寻常的月夜,也才成为了一道如此绝美的风景。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1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2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5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6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7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8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1.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3.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

  4.绿缛:碧绿繁茂。

  5.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浑然之气。

  6.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于时为阴:古人以阴阳配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于行用金:古人把五行分配于四季,秋天属金。义气:节烈、刚正之气。

  7.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以五声配四时,商声属秋;五声和五行相配,则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

  8.有时:有固定时限。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九辨》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悲秋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主题,悲秋的名篇佳作迭见不鲜。欧阳修不惧重复,从秋声着手,以秋声写秋怀;层层剖析,貌似说理实则抒情;从有声的自然之秋转到无声的人生之秋,使感秋之悲更加深沉,让人无可释怀。

  文章开篇写"声",寂静的深夜,突然有声音响起,让作者感到惊惧。声音是无形的,本来很难描摹,文章用了一连串比喻,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像奔腾澎湃的波涛声,像骤然而至的狂风暴雨声,又像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声,暗夜里奔赴敌阵的军队的人马行进声,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声音自远而近、时小时大的状态。

  这本是风声,可是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秋天,进而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四个方面呈现出"秋之为状",秋天是惨淡、寥远、寒冷、萧条的。在这样一种肃杀的秋天的氛围里,秋声便尤其"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了;而原本繁茂葱茏的草木,也在秋声中迅速凋零衰败。不仅自然界中秋具有如此的肃杀之气,人类社会中凡与秋相关的,无不令人联想到杀戮和死亡。秋天是行刑的季节;秋冬为阴;秋属金,又有战争的象征;秋属五音中的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又谐音为"伤",含有悲伤之意。十二律中,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七月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夷是删刈,有杀戮之意。原来肃杀是秋之为心,从自然到社会,秋天都意味着万物的由盛转衰,意味着肃杀悲凉。

  以上摹秋声,绘秋状,析秋心,悲秋之意已足,迟暮之叹隐隐升起。但接下来作者突然又为秋声"开脱",认为人的迟暮怪不到秋的肃杀,而是由于人自己的忧心劳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人事忧劳必然伤害心神,损耗精力,更何况人还总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原本红润的容貌变为苍老枯槁,原本乌黑的须发也变成花白,人事的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

  写《秋声赋》时,欧阳修五十三岁。一生中经历多次贬谪,无数的宦海风波,渐渐步入暮年,对于生命的流逝,人世的艰险,都已深深体味过了。所以听到秋声,便油然生出如许感慨。可惜他身边的童子并不能理解,竟"垂头而睡"。文章便在四壁虫声唧唧中戛然而止,留下余味悠长。

  其实,声本无哀乐,哀乐在于人心。文中那个童子,不就对这秋声、对欧阳修的感慨无动于衷么?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1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2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3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4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5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6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7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8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9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10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11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1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13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14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15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16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17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18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19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20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21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22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23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24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25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26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27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28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29丁年奉使,皓首而归。30老母终堂,生妻去帷。31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32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33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34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35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36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37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38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39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40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41


  李陵(?-前74):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汉武帝时将军,名将李广之孙,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

  1.子卿:苏武字。足下:古代用以称上级或同辈的敬词。令德:美德。令,美好的。策名: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这里指做官。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世。荣问:好名声。问通"闻"。休畅:吉祥顺利。休:美。畅:通。

  2.辱:承蒙,书信中常用的谦词。

  3.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此处指匈奴。

  4.韦韝(gōu):皮革制的长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毳(cuì)幕:毛毡制成的帐篷。

  5.玄冰:厚冰。形容冰结得厚实,极言天气寒冷。

  6.胡笳: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管乐,其音悲凉。

  7.临年:达到一定的年龄。此处指已至暮年。鲸鲵:鲸鱼雄的称"鲸",雌的称"鲵"。此处借指被牵连诛戮的人。

  8.孤负:亏负。后世多写作"辜负"。

  9.攘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准备劳作或搏斗的动作。

  10.忉怛(dāodá):悲痛。

  11.搴(qiān):拔取。灭迹扫尘:喻肃清残敌。枭帅:骁勇的将帅。

  12.希:少,与"稀"通。难堪:难以相比。

  13.练:同"拣",挑选。

  14.扶:支持,支撑。乘:凌驾,此处有不顾的意思。决命争首:效命争先。

  15.徒首:光着头,意指不穿防护的甲衣。

  16.饮血:指饮泣。形容极度悲愤。

  17.引还:退兵返回。引,后退。贼臣:指叛投匈奴的军侯管敢。

  18.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

  19.当:如,像。

  20.执事者:掌权者。苟:但,只。

  21.捐妻子:舍弃妻子和儿女。

  22.虚死:指无谓而死。灭名:使名声泯灭。

  23.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兵败,向吴王夫差求和,范蠡作为人质前往吴国,并未因求和之耻自杀殉国。曹沫不死三败之辱:曹沫为春秋时鲁国人,曾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并不因屡次受辱而自杀身死。当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

  24.椎心、泣血:形容极度悲伤。椎,用椎打击。泣血,悲痛无声的哭。

  25.萧:萧何,辅助刘邦建汉,封酂侯,曾因请求开放上林苑(专供皇族畋猎的场所)而遭囚禁。樊:樊哙,从刘邦起兵,封舞阳侯,曾因被人诬告与吕后家族结党而被囚拘。韩:韩信,助刘邦击败项羽,先封齐王,又迁楚王,后贬为淮阴侯,终被吕后斩首。彭:彭越,秦末聚众起兵,后归刘邦,封梁王。后被处死,并夷三族。葅醢(zūhǎi):剁成肉酱,为古代残酷的死刑。晁错: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建议削各诸侯国封地。后吴楚等七国诸侯反,有人认为是削地所致,晁错因而被杀。周:周勃,从刘邦起事,拜绛侯,吕氏死,周勃与陈平共诛诸吕,立汉文帝,曾被诬告欲造反而下狱。魏:窦婴,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汉武帝时被诛。见:受。辜:罪。

  26.贾谊:汉文帝时召为博士,颇受器重,后被权贵排斥出朝廷,郁郁而死。亚夫:即周亚夫,封条侯,以军令严整闻名,汉景帝时率军平定七国叛乱,后被诬谋反,绝食而死。

  27.二子:指贾谊、周亚夫。遐举:原指远行,此处兼指功业。

  28.陵先将军:指李广。贵臣:指卫青。卫青为大将军伐匈奴,李广为前将军,被遣出东道,因东道远而难行,迷惑失路,被卫青追逼问罪,愤而自杀。

  29.伏剑:以剑自杀。此指苏武在被逼降时,引佩刀自刺的事。朔北:北方。这里指匈奴地域。

  30.丁年:成丁的年龄,即成年。这里强调苏武出使时正处壮年。

  31.终堂:死在家里。去帷:改嫁。去:离开。

  32.蛮貊(mò):泛指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33.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千乘之赏:也指封诸侯之位。

  34.典属国:官名,九卿之一,掌管民族交往事务。

  35.廊庙:殿四周的廊和太庙,是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此称朝廷为廊庙。"廊庙宰",即指朝廷中掌权的人。

  36.孤恩:辜负恩情。

  37.安:安于死,即视死如归之意。

  38.稽颡(sǎng):叩首,以额触地。颡:额。北阙:原指宫殿北面的门楼,后借指帝王宫禁或朝廷。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

  39.幸:希望。谢:问候。故人:老朋友。

  40.胤子:儿子。苏武曾娶匈奴女为妻,生子名叫苏通国,苏武回国时他仍留在匈奴,汉宣帝时才回到汉朝。

  41.顿首:叩头,书信结尾常用作谦辞。


  【赏析】


  李陵出生于一个悲情的将门世家。他的祖父是被时人誉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被匈奴人敬畏地称作"汉飞将军"的名将李广。但李广一生无缘封侯,最后一次征战中因迷路误期,不愿面对刀笔吏责问而自杀。李陵的父亲早死,李陵是遗腹子。当李陵成人之时,家门衰落,李陵肩上承担着重振家族声望的重任。天汉二年,李陵自告奋勇,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之地,遇到单于主力。单于召集数十倍于李陵的骑兵,付出死伤上万的代价,最终击破李陵的军队,李陵投降。李陵和苏武是朋友,他投降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李陵投降后,曾多次去看望苏武。后苏武回到汉朝,写信劝李陵归汉,李陵写了此信作答。在信中,李陵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作战经过、失败投降的心路历程以及不能归汉的原因。

  史书记载,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女儿嫁给他。但从信中来看,李陵却并不以此感到快乐。相反,他的内心充满了悲苦。他写自己在匈奴的生活,饮食习俗、气候环境都与汉地迥然相异,夜不能寐,晨起落泪。一方面他从内心抵触匈奴的文化和风俗,他看到的是"异类",听到的是"异方之乐","蛮夷"和"戎狄"的一切都只会加重他内心的悲伤。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回到汉朝,汉武帝由于他的投降而杀了他的全家,"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他与汉朝已恩断义绝。全家被杀已令李陵痛不欲生,更让他愤怒的是,他虽然战败投降,但自认为"功大罪小",他不该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置。

  为了证明自己"功大罪小",李陵在信中详细地描述了作战的经过。这本是一次可以不必发生的战役。汉武帝遣李广利率汉军主力西征天山,李陵最初的任务是为大军负责辎重。这是一个没有什么风险的任务,但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对匈奴的战斗。急于恢复家门声望的李陵对此自然不能满意,遂主动请求仅率五千步兵北出大漠,攻击单于王庭。也正如李陵所期待的,当他率军向北进发三十多日后,遇到了匈奴单于所率领的三万骑兵。在平坦的大草原上,骑兵对步兵本就具有兵种上的压倒性优势,更何况现在数量上也是匈奴骑兵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匈奴骑兵迅速发动了攻击,在他们看来,这应该是一场不费力气的屠杀。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不仅进攻被打退,而且汉军还对他们进行了追击。单于一边败退,一边从各部又调集了八万骑兵。李陵此时"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这才向汉地方向撤退。可以想见李陵军队面临的凶险处境,孤军深入,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作战,骑兵强大的机动性使敌人一路尾随不舍,随时可以发起进攻,随时可以撤出战斗。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应是匈奴人占据绝对优势和主动,但李陵的军队却丝毫未落下风。正如李陵在信中描述的,"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当撤至距离汉朝边境不过一百多里时,李陵的军队已经筋疲力尽,而且面临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武器消耗殆尽;第二,没有后援。但即使如此,每次战斗时李陵振臂一呼,汉军仍然"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匈奴已阵亡上万人,且越来越接近汉朝边境,就在匈奴单于愈来愈心惊胆寒,准备退兵时,汉军队伍里却出了叛徒。这个叛徒将汉军的虚实告诉了单于,最终,李陵兵败被俘。

  作为军人,没有比投降更大的耻辱了。李陵当然不甘心背负这样的耻辱,至少,他希望别人能够知道他的苦衷。他不是苟且偷生之人,战败而未死,是认为"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希冀着能像范蠡、曹沬那样,忍辱负重,最终用大功来复仇雪耻。只是由于汉武帝不能体谅他的苦衷,杀了他的全家,使他过去所做的一切,以及本来所计划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并将不得不永远背负投降的耻辱,再也没有机会洗刷。这让他感到椎心泣血般的痛苦。

  写到此处,李陵再也压抑不住他对汉武帝的愤恨,连带着愤怒指责自汉高祖以来,汉朝历代皇帝对功臣的刻薄寡恩。萧何、樊哙从刘邦起兵之时就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却一度被投进监狱;韩信、彭越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都被处死。周勃既是开国功臣,又在平定吕氏、迎立汉文帝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却被汉文帝逮捕系狱;贾谊为汉朝的治理殚精竭虑,却被远贬长沙,郁郁而终。汉景帝轻率地杀掉了他曾最为倚重的晁错,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被投入监狱,绝食而死。另一个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魏其侯窦婴,则被汉武帝杀掉。李陵还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李广,一生为汉朝作战,结局却是愤而自杀。而汉朝对功臣刻薄的传统,也延续到了苏武身上。苏武在汉武帝时出使被扣,十九年忠贞不屈,"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他的节义是"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理应有封侯之赏,但他回到汉朝后,"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苏武的来信没有保留下来,但从李陵的回信推测,其主要内容应是劝李陵归汉。李陵首先承认自己对匈奴的不认同,从饮食、气候到文化,他都从内心感到抵触。但想到汉朝对自己的不公正,想到全家被杀,想到汉朝历代皇帝的刻薄寡恩,他毅然断绝了返回汉朝的念头。甚至对自己的投降行为也不感到后悔:"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因此,李陵最后给了苏武斩钉截铁的回答:"愿足下勿复望陵!"

  对于投降变节者,中国人似乎向来不惜以最严厉最苛刻的态度加以批判。但对李陵,却多抱以深深的同情。


展开
目录

  ◎庄子

  逍遥游/001

  养生主/008

  ◎屈原

  楚辞·渔父/012

  ◎李斯

  谏逐客书/014

  ◎贾谊

  过秦论(上篇)/019

  ◎司马迁

  报任安书/024

  ◎李陵

  答苏武书/033

  ◎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040

  ◎王粲

  登楼赋/043

  ◎诸葛亮

  前出师表/046

  ◎曹植

  洛神赋/050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055

  ◎向秀

  思旧赋并序/062

  ◎李密

  陈情表/065

  ◎王羲之

  兰亭集·序/069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072

  桃花源记/076

  五柳先生传/079

  ◎江淹

  别赋/081

  ◎丘迟

  与陈伯之书/086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090

  ◎吴均

  与朱元思书/091

  ◎郦道元

  水经注·三峡/093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095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01

  ◎李白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103

  ◎韩愈

  祭十二郎文/105

  杂说四(世有伯乐)/110

  送李愿归盘谷序/112

  ◎刘禹锡

  陋室铭/115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117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121

  三戒/123

  ◎杜牧

  阿房宫赋/126

  ◎范仲淹

  岳阳楼记/129

  ◎周敦颐

  爱莲说/133

  ◎欧阳修

  醉翁亭记/135

  秋声赋/138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141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144

  前赤壁赋/146

  后赤壁赋/150

  宝绘堂记/153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56

  亡妻王氏墓志铭/159

  留侯论/161

  记游松风亭/164

  与程秀才/166

  试笔自书/168

  与二郎侄/170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172

  ◎朱熹

  江陵府曲江楼记/179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182

  ◎周密

  观潮/187

  ◎刘基

  松风阁记/189

  ◎宋濂

  王冕传/192

  秦士录/196

  ◎马中锡

  中山狼传/200

  ◎沈周

  听蕉记/207

  记雪月之观/209

  ◎王守仁

  君子亭记/211

  ◎归有光

  项脊轩志/214

  先妣事略/218

  ◎宗臣

  报刘一丈书/221

  ◎袁宏道

  徐文长传/224

  虎丘记/228

  晚游六桥待月记/231

  ◎王思任

  剡溪/233

  ◎徐弘祖

  天都峰/235

  ◎谭元春

  再游乌龙潭记/238

  ◎刘侗

  帝京景物略·水尽头/240

  ◎张岱

  陶庵梦忆·序/242

  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246

  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248

  柳敬亭说书/251

  ◎张溥

  五人墓碑记/253

  ◎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257

  ◎李渔

  芙蕖/261

  ◎林嗣环

  口技/264

  ◎郑日奎

  游钓台记/267

  醉书斋记/271

  ◎全祖望

  梅花岭记/274

  ◎陈鼎

  八大山人传/277

  ◎袁枚

  祭妹文/280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284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287

  病梅馆记/291

  ◎吴敏树

  说钓/293

  ◎刘鹗

  老残游记·序/296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2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