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逃亡故事,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曲,这是一部人物与读者互动其中的音乐作品,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恐怖,既令人心碎又美的让人难以忘怀……写尽了9·11之后美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宁杀一万不放三千”的严峻反恐氛围下,艺术家以艺术思考与艺术创新所抵达的对人类命运的探寻,重塑了当代学院知识分子的浪漫、坚定和高贵。
一位学化学出身的音乐家在家里建了个小型的DNA实验室,培养从网上买来的细菌,想通过实验把生物的活细胞变成一个类似于音乐盒或CD的东西;不幸的是爱犬去世,警察进门,实验室暴露,当局将其列为“音乐炸弹客”。他侥幸逃过搜捕,开车走上了逃亡之路,从而开启了他对茫茫人生路和美国当代音乐艺术史的回忆之旅,也开启了与前妻丶女儿丶好友的重逢之旅……
“奥菲奥”来自希腊神话:艺术才能非凡、曾弹奏竖琴以抵御海妖塞壬诱惑的奥菲奥入冥界寻妻,因违背与冥王的约誓,扭头回看妻子而让她再一次送命……
967年,一个名叫约翰·巴思(John Bath)的美国作家发表了一篇题为《枯竭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Exhaustion)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创作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也不乏误解之音。在此后的20余年里,巴思又撰文《文学的富足》(The Literature of Replenishment)和《再探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Revisited)来一阐自己当年的初衷:“枯竭”的死亡对象绝非指向文学,而是指向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文学本身将在更具挑战性、革新性甚至颠覆性的叙述形式中前行不怠。同年,一个十岁的美国中西部小男孩,满脑子想的或许只是来年即将开启的泰国旅居生活。然而,世事却又难料,当年的那个十岁小孩日后却成了美国后现代叙事的一员大将。更有评论家赞誉他为美国当代文坛“X一代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后品钦时代的代言人”、美国“最具前景的小说家”。
这个十岁小孩就是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一位在我国还没来得及大火,在美国却早已大红大紫的作家。从1985年出版第一部小说《三个农民去舞会》(Three Farmers on Their Way to a Dance),迄今,鲍尔斯已相继出版10余部小说。其中,《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为他赢得了2006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奥菲奥》(Orfeo,2014)成功入围2014年布克文学奖长名单。尽管读者们早已对他的《回声制造者》瞠目结舌—这部恢弘巨著融人类故事与鸟类故事、神经科学问题与生态伦理问题、科技文明与自然灵性于一体,但是《奥菲奥》仍然再一次震撼读者—鲍尔斯的写作不论在小说内容方面,还是在叙事形式方面,似乎永远不会“枯竭”。
一
一支前奏曲,然后:
世界改变之后的第十年,一个春天的夜晚。夜已深,一处静谧的街坊里,一户美国工匠的人家还透着光。窗帘上有人影在跳动:正如这年冬天每个夜晚一样,这么晚了,这个男人仍在工作,他身后的架子上摆满了玻璃器皿。他穿着便服,戴着护目镜和医用乳胶手套,羸弱而单薄的身体向前倾着,仿佛贾科梅蒂做出的雕塑。一丝暗淡而又浓重的阴郁从他的眼中浮现。
这是小说的开头,突兀甚至有些无厘头,却恰好地透露了故事中的几乎所有元素—音乐、世界改变、实验、艺术、人、生存现状、命运⋯⋯最让人寻味的是这个开头:“一支前奏曲,然后:”(An overture, then:)。前奏曲往往是一出剧或序曲的开头部分,意在介绍其后的重点。那么这里的“前奏曲”又是要介绍什么呢?这样的开头,不论有多么的简洁,都似乎称不上是一个好的开头,因为它过于抽象和留白,太言之无物。然而,又不得不承认,这或许可以算得上一个极好的鲍尔斯式的小说开头:读懂了它,就是读懂了鲍尔斯。鲍尔斯精通好几门语言:英语、泰语和荷兰语;跨越艺术和科学两界,本科学习物理,后转为文学,拿到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后又回到母校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任英语系教授、贝克曼实验室研究员。可以想见,鲍尔斯的智商非常人可及。高智商的鲍尔斯期许他的读者是高智商。万一真读不懂,继续读下去,也会读懂了鲍尔斯,因为鲍尔斯还说过,他还期许他的读者有好的耐性。
耐心的读者将读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姓名:彼得·埃尔斯(Peter Els)。年龄:古稀。婚姻状况:离异、有一女儿,鳏居、有一爱犬费德里奥与其相伴。职业:作曲家。其他情况:自幼音乐天分极高,大学本科时学习化学,后转习音乐,一生致力于作曲。退休后的埃尔斯在自己的家里建了个小型的DNA实验室,培养从网上买来的细菌,试图通过实验把生物的活细胞变成一个类似于音乐盒或者CD的东西,从而将自己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作曲创新推向真正的“永生”。不幸的是,爱犬费德里奥去世当晚,埃尔斯下意识的一个求救电话将警察招进了家门,暴露了自己的实验室。很快,埃尔斯被当局列为“音乐炸弹客”。警察实行抓捕的当天是个周一,埃尔斯周一早起出门运动的习惯让他躲过了那场抓捕,他的逃亡之旅就此开启,同时开启的还有回忆之旅、拜访之旅和作曲之旅。
“前奏曲”变得清晰和明了:这是关于“恐怖主义”的序曲;十年前的那一幕,也即9·11,只是前奏;十年后,真正的“恐怖主义”才上演。2001年9月11日,双子楼遭毁,3201人死亡,6291人受伤,千亿美元直接或间接付之东流。这是一段极其沉重和悲痛的历史,有人着眼于数字,有人受噬于创伤,有人以行动要求血债血还。鲍尔斯不一样,他在追问着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每一个美国公民来说,“9·11”到底意味着什么?
”。然而,关于“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