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冰封的记忆:东北抗联教导旅揭秘
0.00     定价 ¥ 3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50511880
  • 作      者:
    一鸿著
  • 出 版 社 :
    大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填补了记录八十八旅历史史实的文学作品的空白,使东北抗战历史性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为研究东北抗战历史提供了更多史实资料,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涵盖大量真实宝贵的文字、图片资料,不仅是一部记录东北抗战历史的著作,更真实的再现当年的历史,使读者在详实的图文资料中,了解历史,在阅读的过程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展开
作者简介
  一鸿,原名洪卫国。1965年出生于军人家庭,天津海关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参与中国海关博物馆筹建工作。擅长纪实文学及诗歌创作,作品多以历史为题材,多次获得全国金钥匙文学大奖等奖项。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创作的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在全国广为流传。



展开
内容介绍
  1945年8月9日,百万苏联红军跨越中苏边界,给予日本关东军以致命一击。在这大反攻的洪流中,有一支主要由中国人组成、由中共东北党组织直接领导、挂着苏军番号的部队——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抗联内部称它为东北抗联教导旅。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作战部队,它的主要成员来自在东北三省坚持十四年浴血抗战的抗日联军,有汉、满、朝鲜、白、蒙古、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等族人。它是建国前唯yi一支中共领导的成建制特种部队,成员普遍经过格斗、射击、密写、爆破、跳伞、驾驶、报务、摄影、军事地形测绘等专门训练,执行定点潜伏、敌后侦察、小部队破袭、建立敌后空降场等任务,并担任向导、翻译和突击队员。当时,对这支部队的情况是严格保密的。
  作者根据长期研究积累和掌握的大量中方、俄方及日本关东军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对原抗联及八十八旅五十位老兵的追踪采访,数次赴俄罗斯原八十八旅旧址采访,饱含激情地创作出反映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战斗经历和抗战精神的纪实文学作品《冰封的记忆》,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秘了这支特殊的部队。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史料比较翔实,结构比较合理,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生动,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彭训厚
  反映东北抗战的史学著作汗牛充栋,但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全面记述和反映东北抗联教导旅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该书可谓是独辟蹊径的开山之作。
  ——军事科学院教授、中国抗战史专家郭德宏

展开
精彩书摘
  《冰封的记忆》:
  杨靖宇不肯放弃,到了11月再次组织一路军三师西征,并将全军的马匹划拨给西征部队,希望西征部队凭借快速突击力量实现西征的目的。这次,西征部队经过反复冲杀,付出惨重代价,终于到达辽河,然而百年不遇的情况被人困马乏的他们遇到了,12月的辽河竟然没有封冻!还下着雨。前面横亘滚滚的辽河,身后是数以万计的追兵。西征军陷入与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太平天国石达开相仿的绝境中,无奈只得反身以血肉相搏。日军地面有重炮轰击,空中有飞机助战,而仅有寥寥可数重机枪的一路军西征将士,凭手中的步枪和胯下的战马与敌人周旋,战果可想而知,几百名抗联战士血染辽河岸边,部队不得已只能绕道退回出发地,包括伤员在内尚存不足百人。一路军西征后,其主力一师师长程斌率部投降日军,反过来围剿杨靖宇。
  1936年2月,抗联五军的李荆璞所部西征东返,根据周保中的指示,部队在莲花泡休整。一师的许多战士就是当地人,部队到了这里就是回了老家,子弟兵回乡,老百姓杀猪宰羊慰劳部队官兵,军民互动气氛热烈。
  谁也没想到,五军在这里一住就是10来天,在日军大兵重围的形势下,抗联部队如此高调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情况极为罕见。有人提醒李荆璞,咱们的消息可能已经被泄露出去,镇上的老太太都知道五军在莲花泡。其实李荆璞也是有苦衷的,部队马上要通过沼泽地带,他已经委托当地的甲长去城里购买棉胶鞋,迟迟不见消息,他们只好在此等候。
  其实棉胶鞋早就买好了,而日军也掌握了这个情报,他们故意把这批鞋当做钓住五军的诱饵,命令伪军和警察严格搜查出城的大小车辆,使得这批物资一直滞留城里。等日军围剿部队调集到位后,包围圈已经形成,才假意放行了这批物资。
  五军战士根本想不到,他们与当地老百姓享鱼水之情的时候,危机一步一步地到来了。
  2月28日拂晓,日伪军1500多人,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莲花泡地区包围上来。战斗最早在东石岗子打响,抗联战士士气高昂,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打个漂亮仗,李荆璞亲临前沿指挥,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日军这次是有备而来,不仅有掷弹筒、九二步兵炮,还有野炮,更装备了秘密武器瓦斯弹。
  战斗呈胶着状态,正在抵抗的抗联战士们忽然发现,敌人的炮击有了变化,日军步兵并没有伴随弹着点进攻,而炮弹爆炸的声音有些沉闷。很快,弹坑处飘散出黄绿色的烟雾,战士们一接触到,就眼睛刺痛,怕见光,慢慢还有窒息的感觉。
  李荆璞只好留下一个连掩护,主力撤出了战斗。
  日军见我军阵地没了动静,自以为得计,带着像鬼脸一样的防毒面具小心翼翼摸了上来。
  敌人一步步接近,甚至玻璃镜片后的敌人眼睛都能看清了,突然乱石堆里射出密集的子弹,一个挥舞指挥刀的日军军官首先中弹,后来才知此人是森田中佐。
  这下子像是捅了马蜂窝,上千的日伪军蜂拥而上,把这块不大的西石岗子团团包围。
  子弹很快就打光了,而敌人还是不顾伤亡地往上冲。白刃战开始了,这方面是抗联的弱项,一来抗联战士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白刃格斗训练,二来抗联的武器大部分是来自东北军的七九式步枪,没有配备刺刀。反观日军,传统上就非常重视单兵的白刃格斗训练,三八式步枪在设计上也注重刺刀的使用。
  很多情况下,抗联战士是用自己火热的胸膛迎着鬼子的刺刀,以同归于尽的姿态,贴近鬼子后用枪托、用石块,甚至是用牙来跟日军士兵搏斗的。时间不长,阵地上就一切归于平静,只剩下伤者痛苦的呻吟。  可想而知,这场战斗很惨烈,魔鬼般的日军完全不顾战争道义,抗联烈士78人被日军疯狂毁尸。战后,当地百姓仅收殓到抗联战士残尸42具掩埋一处,后称莲花泡四十二烈士墓。
  为缅怀烈士,中共道南特委书记、五军留守处主任张中华等填词一首:
  江水映霞辉,黑山云雾飞,镜泊湖上涛光苍茫,白昼起寒微。山麓列青冢,湖畔碧野共蒿蓬,英雄去不回。天涯芳草稀,忠魂旌旗伟,义士轻生死,英风永世垂。壮志未酬啼遍野,宿夜惊闻雁泣西风悲。
  二月二十八,追恨自无涯。血溅青石尸陈遍野,白骨沉黄沙。慷慨愤捐生,同志四十有二名,浩气贯长虹。壮烈长铭兮,永震敌胆惊,回首江山易,强虏肆纵横。深仇积恨何时了,墟芜千里遍地起悲声。
  王明贵所在的六军三师西征的结果也相似。他们西征的目的地是小兴安岭西部地区,计划行程达1500公里。1500公里全部要靠战士们用双脚走出来,沿途经过高山、森林、沼泽,敌人的据点、封锁线,都是抗联从未到过的新区,对给养、弹药、伤员、补充等等一切问题的预判,都寄托在上级领导的乐观分析上。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关外孤旅
一、“九一八”啊“九一八”
二、东北抗战的第一滴血
三、“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
四、从东北到延安的路比到莫斯科遥远
五、上山
六、血路

第二章 碧血青蒿
一、大兵压境
二、将军之死
三、突围
四、十二烈士山
五、伤员
六、为了生存
七、日军折翅嫩江

第三章 绝地
一、竭泽而渔
二、密营
三、一粒粮一滴血
四、内外交困
五、王鹏去哪儿了?
六、孩子啊,让妈妈拉住你的手
七、策反工作班与“民生团”事件
八、大逮捕

第四章 困斗
一、骄横的关东军低下了头
二、重返东北
三、被开除党籍的总司令
四、哈巴罗夫斯克的三方会议
五、面对战友的枪口
六、尚志悲歌
七、日本籍的抗联战士

第五章 越境
一、跨过愤怒之河
二、审查
三、桦树皮,是我哥哥写来的信
四、娜塔莎想散步
五、布拉吉和高跟鞋
六、哥哥李云峰
七、伪满洲国遍地是特务

第六章 成军
一、初建野营
二、王新林同志
三、寻找魏拯民
四、武装侦察
五、第一次跳伞
六、26公里无线电学校
七、停止派遣
八、成军

第七章 在敌后
一、衔命出击
二、孤军苦旅
三、虎口拔牙
四、睚眦必报
五、血洒库楚河畔
六、智歼策反工作班
七、在另一条战线战斗
八、一支没有番号的部队

第八章 复国
一、剑与盾
二、冰与火
三、军旗所向
四、厉兵秣马
五、血誓
六、复国之路
七、最后一击
八、有苏军军衔的抗联
九、桥梁
十、大爱
十一、仁将

第九章 老兵不死
一、迟到的荣誉
二、半世蹉跎半世情
三、天涯忠魂
四、远去的集结号
五、黎明前的黑暗
六、无法实现的遗愿
七、忠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