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
高明: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高明是《琵琶记》的作者,而《琵琶记》是古代戏曲中的名品,明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南曲以《琵琶》为冠,是一道《陈情表》,读之使人欷嘘欲涕。”即此可知,《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怎样崇高的地位。
对于王世贞所下的这个定语,黄仕忠先生予以了肯定,他在专著《<琵琶记>研究》一书中称:“《琵琶记》所用的曲牌曲律,在沈璟《南曲谱》问世之前,一直是人们用以填词谱曲的直接范本之一。而蒋孝、沈璟等人的南曲曲谱所征引的曲例,也仍以《琵琶记》为最多。所以明人尊之为‘南曲之祖’,或日‘南曲中兴之祖’。声誉地位,无与伦比。”
王世贞所说的南曲又称南戏,关于南戏的产生,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认为,南戏产生于宋宣和年之后,到了南宋初年才渐渐流行,当时管南戏叫“温州杂剧”。由此可知,南戏诞生于温州地区。
对于这种说法,明代的徐渭没有表示反对,但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时段,他在《南词叙录》中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日鹘伶声嗽。”看来,徐渭认为南戏的产生时间要比祝允明的说法晚。
但不管怎样,南戏都是产生在宋代。随着元朝的成立,南戏又流传到了中国北方,同时这种戏剧也在国内各地流传,而后渐渐形成了四大声腔:余姚、海盐、昆山、弋阳。余姚和海盐都在今日的浙江;而昆山则在江苏,当年属于苏州;弋阳处在今日的江西。由此可知,这四大声腔其实都在江浙地区。
等到南戏流传到元大都时,结合了北京的语音,便逐渐形成了北曲。关于北曲和南曲的区别,王世贞在《曲藻》中有着这样的论述:“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
王世贞把《琵琶记》视为南曲之冠,可见,此曲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何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在此先说说作者的情况。
高明本就是浙江温州地区瑞安人,他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时期。关于他名字的来由,相关记载均称是出自《礼记》中“明则诚矣”一语,因此他姓高,名明,字则诚,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字号,但后世多称他为高则诚。从他个人的经历来看,几乎找不到他从事戏曲创作的缘由和契机。
早年,他同样刻苦学习,想考取功名,当时他拜了金华黄溍为师,而黄溍则是朱子的四传弟子,也是理学中的著名人物,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录有他的事迹,而高明拜黄活为师,显然所学也是正统的理学观念,如果按照黄溍的排行,这高明也算是朱熹的五传弟子。他的学问重点主要是研究《春秋》,而对于《春秋》的爱好,在他少年时即已有之,再经过黄浯的点拨,当然在这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
元朝建立之后,很少举办科举考试,那个时代,南人地位最低,而读书人只有通过科考才可能有一线出路,故再次开科取试,当然参加的人数特别庞大,而考取的概率也变得很低,高明却很顺利地考取了举人。
按照历史记载,高明能取得这个好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老师黄溍在背后使了劲儿,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中说:“至正四年甲申,江浙揭晓后,乃有四六长篇,题日《非程文语》,与抄白榜同时版行。语云:……瑞安高明,托馆主有堂上之友。”看来,黄活替弟子高明走了后门,他跟主考官提前打了招呼,这才使得高明得以中举。
情况是否确如陶宗仪所说,这无从证明,但有一点可证高明确实有学问,因为他在至正四年考取了举人,而转年就考取了进士,估计黄活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一直把关系托到朝中吧,所以,在录取率极低的进士考试中,高明能够脱颖而出,这也足证其学问功底确实很好。
按理说,他师出名门,应该在理学方面有所作为,而同时他又考中了进士,出来为官应该在政绩方面有所表现,奇怪的是,他在这两方面几乎都让后世无所称道,能让他的大名享誉天下的,竟然是他写的这部《琵琶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