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放大的时间
0.00     定价 ¥ 3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020126903
  • 作      者:
    王安忆[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内容介绍

《放大的时间》一书由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写作。该书以看似虚构的短篇小说格式写就,实际上都是作者童年真事。公共浴室,厨房,童年玩具等弄堂里长大的上海孩子所共有的童年回忆令人感慨。全文细腻写实,情感与记忆交织,极为优雅。

 

l  一个时代的童年“老照片”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

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l  一套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回忆

王安忆、迟子建、苏童、叶兆言、毕飞宇、张炜、郁雨君……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l  一套*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的名家美文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展开
精彩书评

记忆说脆弱很脆弱,它特别容易被覆盖。当街面上有店家新开张时,你竟然想不起旧招牌上原是写的什么字样。新楼起来的时候,你也完全忘了旧楼的面孔……可某些时候,它又特别顽强,它可从层层旧物旧事的废墟中穿透出来,跟随着你,在你视野的一个暗角里,蛰伏着,当光线来自某个角度,它便闪现在微明之中。

——王安忆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入小学的那一年,是1961年,一个饥饿的年代,人们都在四处找吃的。我们学校里养了一头猪。

我们的学校在繁华的淮海路上,校舍分散在民居中,操场是在两条弄堂之间。在这一片里弄里,不知哪一个犄角里,就有着我们学校的一间房,或者一处空地。不晓得这头猪是养在什么地方。

我们大多数人只看见过猪肉,没看见过猪,想到有一头猪在我们学校里,便很激动。我们知道,这头猪主要由一名校工负责喂养,大家都叫这名校工小弟伯伯。在我们那时候的年龄里,小弟伯伯几乎是个老人了,这个名字论起来有些不妥,但叫起来则很自然。这一类名字在我们那时候不算少,比如,还有小妹阿姨。显见得“小弟”“小妹”是他们的小名,当他们还是真正的小弟和小妹时,从乡下出来,到了这地方,大约就没有离开过。于是,从小弟小妹到小弟阿哥和小妹阿姐,然后成了小弟伯伯、小妹阿姨。

小弟伯伯已经秃了头顶,周边还有一些头发。他长年住在学校,从来没见过他的家人。他脸色阴沉,从来不多话,当然也不笑。他对小孩没什么兴趣,从来不和我们搭讪,我们都有些怕他。另一个校工则不同,他是个老好好,成天笑眯眯的,很爱管我们的闲事。做值日时,他会过来教我们,如何顺了地板缝拖地,而不是横拖。他的家就在隔了几个号码的另一条弄堂,那条弄堂里,也有着我们小学校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擦玻璃窗时,失足从楼上摔下来,就是弄堂里的小学生飞跑去报告的。他跑回去,抚着妻子的身体就哭了。后来,他妻子的一条腿残了。倘若,那头猪是由他负责的,我们就有机会与猪接近了。

这头猪秘密地饲养在我们学校的某个角落里,我们甚至都没有听见过猪叫。各个班级轮流被安排从家中带泔脚到学校。这时节,各家的泔脚都十分稀薄,没有剩饭剩菜,因为很少吃荤腥,洗肉洗鱼的油水也很少,其实,只剩下一些淘米水了。我们就用广口瓶装了淘米水,提到学校,交给老师。喝着淘米水长大的猪,能长出多少肉来呢?

高班的同学,曾被老师吩咐去菜场拾菜叶。捡拾回来的菜叶,交给老师,可他们依然没有看见那猪。

渐渐地,大家将那头猪给淡忘了。一段日子以后,有一天,一早到校,同学们就在传,说今天杀猪!上午的课和平时一样过去了,下午的课也和平时一样过去。但到放学之后,气氛便少许不同了。各办公室的老师,略有些频繁地进出,走动,然后,就看见有老师神色庄重地端着搪瓷碗或者缸子,穿过弄堂,走回各自的办公室。食堂在哪个角落,也是不清楚的。碗和缸子里,盛着酱色很重、夹精夹肥的肋条肉。最终,我们还是没看见猪,只看见猪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