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辛弃疾:壮志未酬,刀锋难收
0.00     定价 ¥ 3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宝山区图书馆
  • ISBN:
    9787548433859
  • 作      者:
    桃花潭水著
  • 出 版 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桃花潭水,一个古色古香热爱生活的小女子,喜爱诗词与历史,心似兰草,文字清雅,善于以诗词来诠释现代社会的爱与情。著有《词人与花》《真正的名媛才女——林徽因传》。
  
  宋代名家山水画,山水画在宋代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北宋前期以李成、关仝、范中立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北宋中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令穰、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创“米点云山”,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南宋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画构图以边角式代替全景式,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展开
内容介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一生戎马,保家卫国;众里寻他干百度——他,—代词宗,千古流芳。
  《漫漫诗词情·辛弃疾:壮志未酬刀锋难收》是一本以词传为角度的文学作品欣赏集和传记。读者群体包括文学爱好者和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以词传的角度评述、解读一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与人生。
  《漫漫诗词情·辛弃疾:壮志未酬刀锋难收》以时间为线索,在其气吞山河的作品中追寻其人生轨迹,表现出他的铁血豪情。此外,辛弃疾词作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时时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读者阅读《漫漫诗词情·辛弃疾:壮志未酬刀锋难收》必被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使读者有多的感悟。
  《漫漫诗词情·辛弃疾:壮志未酬刀锋难收》将枯燥无味的“作者生平”“词作赏析”等传统内容,化成生动的故事,以优美的细节描述,使每位读者都能体会到词作之美,词人之风范,为读者欣赏和研究辛弃疾的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展开
精彩书摘
  《辛弃疾:壮志未酬刀锋难收/漫漫诗词情》:
  挥羽扇,整纶巾
  说起“羽扇”和“纶巾”,人们立即想到的,恐怕就是那个总是笑吟吟捋着胡子、一肚子计谋的诸葛孔明了,这好像已经成了他的代名词。以至于在稼轩词《阮郎归》的解读中,许多人认为这说的是诸葛亮。
  也有人表示了异议,义正词严地纠正:稼轩公子喜欢在词作中借用典故,这次,他借用的是苏轼那首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这分明说的是周公瑾嘛。
  想不到,这两人活着的时候旗鼓相当、互不相容,多年后还在别人的词作里争了一回宠,莫非真是八字不合?
  其实,三国时期的士人都是峨冠博带、羽扇纶巾的形象,那是当时的时尚,也就是说,这不是诸葛亮的专利,不论是周瑜还是赵瑜李瑜,也都是类似的装扮。而稼轩用了这样的典故,只是想回顾自己在抗金战场上的潇洒快意,可没想纠结在此。
  男人们最喜欢回忆自己的戎马生涯,尽管那样的生活经历通常是艰苦单调的。但也最符合男人骨子里的自我定位,那是一种天生的向往。对于一心想要收复中原失地的稼轩,年轻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锋陷阵,正是他最难忘的记忆。
  说稼轩是“少年英雄”,是完全不为过的。虽然爷爷辛赞是金朝的官员,凭稼轩的背景与自身素质,完全可以理所应当地出仕。但稼轩胸中有正气,他不屑于这样的妥协。因为民族大义的呼唤,“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稼轩召集了两千余人,开始投身于反金大业。后来,他还加入到当时山东最大的—支起义军麾下,为耿京效力。
  作为义军的掌书记,稼轩立了不少功劳。这位年纪轻轻的少年郎,有着血气方刚的胆识和冲劲,也有着年轻人很难具备的沉着大气。在他的建议下,起义军参与了南宋正规军的胶州湾之战,并觐见了宋高宗,为起义军取得了官方承认的合法地位。
  战场上,稼轩是一位骁勇战将,骑着战马、身披盔甲的他更加意气风发,从内而外透着霸气。面对金兵,他的心中从未出现过“退缩”二字,除了耳边的疾风呼啸声、起义兵的呐喊声,他还能听见自己血液汩汩流淌的声音。一切都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很残酷,但没得商量。
  在今天,我们崇尚和平,抵制武力。无论孰对孰错,战争就意味着灾难,意味着生命的逝去,意味着颠沛流离。可惜,主导历史的通常不是我们这些内心柔软的人,而是一些偏执的激进派,他们总有些狂热得没有道理的占有欲,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仇视的清冷目光,带来了惨不忍睹的暴戾与悲伤。时代变革中,会有千千万万个牺牲品,稼轩就是其中的一个。
  无论如何,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民族不是一个喜好侵犯的民族,更多的情形下,我们是他人眼中的肥肉,小心防御着。当领土被侵犯,人民的生活被打扰,自然愤愤不平,想要拿起刀枪抵抗。
  稼轩一生期待南北统一,并在年轻时就投身进去。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若干年后,南宋的议和派当了权,不但一腔热血没有了宣泄之地。而且他还被调往湖南,竟然要负责平定反金的起义军。身份上如此大的反差,真是气郁难平。在一个小村庄里,遇到北方故人的稼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抱负无处施展已是人生之悲剧,却还要昧着良心做违心的事情,更让稼轩情何以堪。“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的落魄与无奈。情绪低沉,读之令人垂泪。
  都说“时势造英雄”,历史总会把一些幸运的人推向风口浪尖,演绎出令后人慨叹的传奇故事。可是,同样的道理,时势也可以毁掉英雄,当个人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重合,这郁气也便久久不散,让后人扼腕叹息。
  好在攻城略地的事情往往都是历史的笑谈,萦绕在人们心底的,是熠熠生辉的文化艺术。所以,稼轩虽然壮志未酬,却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词句,也是一种幸运。
  在时光的打磨下,热血壮志由浓转淡是最常见的现象,更多的人向现实举起了白旗。何苦为难自己呢?换一种姿态生活吧。于是青春的遗憾烙下永恒的印记,直至人生流逝,风烛残年,红颜破碎。我见过很多人,一身名牌,开着好车,却一开口就露了馅儿,原来是个理想上穷困潦倒的落魄者。
  比较来说,我更爱王彩玲的偏执。对于她来说,理想生活就是能在歌剧院里唱歌,所以在世俗的卑微生活里,她仍然坚持着“要唱到巴黎歌剧院”的梦想。她丑,可是当歌唱的时候,她的脸上有种别样的光彩,最重要的是,她的心底埋藏着一个不死的春天。这甚至可以让我接受她的虚荣和偶尔的尖酸。
  这是世人眼中不合时宜的坚守。所以她是孤独的,静静期盼着理想,也期盼着爱情,生活给了她一场骗局,于是她在痛苦中坚持,再在矛盾中妥协。可是,理想在她的生命中那样鲜活地存在过,浓烈得永远挥不去。
  说白了,理想就是活着的奔头,是与生俱来的渴望,是灵魂的胎记。有时候,外在的局限让人们对它无可企及,可却抵挡不了心中的千军万马。稼轩保持着乱世中最纯净的信仰,将统一大业化作他心中的图腾,他未能实现心愿,却始终扛着理想的大旗,将失落的歌声传唱得最美,这不失为另一种收获。就算蝴蝶飞不过沧海,也无人忍心责怪。活着,谁不是在跳镣铐之舞?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千古兴亡多少事
少年不识愁滋味
挥羽扇,整纶巾
谁劝杯中绿
蝴蝶不传千里梦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目断秋霄落雁
铸就而今相思错
看试手,补天裂
功名本是,真儒事
江头未是风波恶
旌旗未卷头先白
气吞万里如虎
更能消几番风雨
白马素车东去
听群蛙鼓吹荒池
一编书是帝王师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醉里挑灯看剑

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相思字,空盈幅
莫嫌白发不思量
明月别枝惊鹊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谁共我,醉明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
不恨古人吾不见
朱丝弦断知音少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乌山花好弟兄
青山欲共高人语

第三章 何处望神州
归来华发苍颜
青山遮不住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一丘一壑也风流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醉里吴音相媚好
红巾翠袖,韫英雄泪
得似浮云也自由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可怜今夕月
叶公岂是好真龙
天下事,可无酒
春风不染白髭须
宜醉宜游宜睡
生子当如孙仲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