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飘香》: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平淡而寂静的农家村落。绿油油的田野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正值农忙时节,村民都忙碌在田间地头。
小路上有个男孩,正手扯风筝线,将手中线框高高地举过头顶,边跑,边回头张望着。
不远处的小路上有几个小伙伴,大声喊道:“狗子加油——狗子加油——”
只见狗子随着伙伴们一声声地吆喝,迅速将步伐加快,随着他手中的风筝线“唰唰唰”地往外放,这只风筝,犹如一只翱翔的老鹰,瞬间飞上了天空。狗子手握风筝线框,两只机灵的眼睛盯着空中的风筝。他心里很得意,并大声喊道:“哎,快看啦!——我的老鹰上天啦!”
正当狗子沾沾自喜时,从庄子上传来一位妇人的吆喝声:“狗子——吃饭啦!”
“知道啦!”狗子应完声,手拉风筝线,便朝回家的方向走去。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路边有棵大槐树,狗子走到近前,将风筝线拴在大槐树上,扭头就往家跑。跑到家里,他推开厨房小门,来到锅灶前,拿起碗筷,将锅里剩下的一碗山芋干稀饭吃完了,扭头又朝大槐树下跑去。他一口气跑到大槐树下,向空中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我的风筝哪儿去了?”他边喊,边向空中寻觅风筝,风筝果然不见了踪迹。狗子气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嘴里嚷嚷着:“我的风筝哪儿去了?是谁把我风筝线搞断了?”
就在狗子又气又急、无处发泄时,听见前面小路上有一小女孩,向他喊道:“狗子!狗子!”
狗子一看是小白雪,一种忍不住的怒火涌上心头。他心想:风筝线,一定是她搞断的!不是她搞断的,又是谁呢?他嘴里咕噜着,同时向四周搜寻,发现无人,于是他飞快地跑到她跟前,朝着她脸上就是一记耳光。小白雪被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狗子仍连连逼问道:“我的风筝线是不是你搞断的?你说!你快说呀!”
小白雪忍着火辣辣的痛,委屈地哭诉着:“不,不是我。”
“不是你是谁?这儿除了你,还有谁?”
就在狗子向小白雪再次逼问时,小白雪的哥哥兔蛋,一阵风似的从家里跑来。他一面跑一面喊:“狗子——狗子——你打俺小妹干什么?你凭什么打她?”兔蛋跑到近前,照着狗子前胸就是一拳。狗子被打得向后倒退两步,他扬起巴掌,朝着兔蛋脸上也打了一记耳光。就这样,平日里十分要好的两个小伙伴,拳来脚往打斗在一起。
站在一旁的小白雪,望着他俩拼命厮打,吓得不停地搓手却帮不上忙,情急之下大喊道:“别打了,你俩别打啦!”
小白雪的大声呼叫,惊动了正在池塘边洗衣服的赵婶子,她忙搁下手里活跑过来,将两个人拉开,送回各自家中。打那以后,狗子和兔蛋就渐渐疏远了。
冬去春来,浓浓的过年气息刚过,淡淡的年味,还流连在孩子们的胃口里。一起玩耍、一起打闹、一起成长的四个同龄小伙伴:狗子、石头、小白雪和兔蛋,他们到了跨入校门的最佳时期。
在生活贫困的年月里,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可是大人们十分看重的一件事。大人们情愿勒紧裤腰带,都想让孩子们读书,希望将来好有个出头之日!
正月十六这一天,是学校新生报名的日子。吃过早饭,狗子母亲带他去了离家二里多路的“农读”小学报了名。
这所小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起来的。十几间破旧的土坯草房,外加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就是当时发展教育的重要场所了。这儿白天供全大队的孩子们上学,晚上社员们为扫除文盲,也聚集在这里学习认字,时间一久,“农读”小学,因此而得名。
狗子母亲带着狗子来到小学,向老师报了狗子的大名和家庭成分,又交了5角钱学费后,娘儿俩便匆忙往家赶。当他俩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狗子见小白雪和兔蛋,也跟在他们爸爸身后,无精打采地往学校走。大人们见面彼此打过招呼各自离开。当狗子和小白雪擦肩而过时,狗子见小白雪将脸扭向了他,嘴唇动了动,像是要和他说些什么,只见小白雪的嘴唇还没有张开,就被跟上来的兔蛋一声呵斥,吓得她扭过头,匆匆离开了。
狗子见小白雪的一举一动,知道她还是为那次风筝断线的事在生气,狗子想借此机会和她解释……
晚上,狗子一家人,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望着面前火盆里荧荧放光的火星,聚精会神地听着当时用木盒纸片制作的、品质极差的广播匣子。当时广播里正在热播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的有线广播,还没普及。一根正极电线通向公社的广播站,一根负极电线,直插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很小,音质也很差,听起来就像苍蝇觅食,“嗡嗡”作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