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然后,我就一个人了
对每一个女性而言,不管她的成长背景如何、有无宗教信仰,嫁给谁、什么时候出嫁,都是个问题。可能这个女人的性取向是女性而非男性,也可能她是个不相信婚姻的人,但都不影响这两个问题对她的必要性。她必须回答,哪怕答案是“没人可嫁”“永不结婚”。
但这些与男人无关,他们有他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小时候,“嫁给谁”这个问题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体现的。一个小女孩从衣柜里翻出一身白雪公主式的连衣裙穿在身上,把七个小矮人的玩具人偶想象成观众,对着它们演唱“总有一天我的真命天子会降临”。这种游戏令她明白,美貌是她的武器和吸引力,可以用来赢得一个英俊的如意郎君。
再长大一些,她会发觉那些薄纱衬裙和聚酯纤维质地的大裙子并非真正的公主服饰,而且,是否美丽要观赏者说了算。这也就意味着,她了解到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在我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清晨,我忽然悲哀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讨厌体育课:虽然我跑步最快,引体向上也做得最好,但我们的男体育老师从来不跟我开玩笑,他只跟那些长得漂亮的小朋友闹着玩。这件事让我看清我并非美人儿。
青春期的到来是认识自我的另一个契机。在这个阶段,女孩子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我们即将风驰电掣地奔向复杂的成年人生中了。
读四年级时,我是我们班第二个乳房开始发育的姑娘,为了掩饰这一变化,我不得不捂着两件厚厚的毛衣熬过温暖的春天。
五年级时,我又遇到了因为牙齿不齐而导致的“面子问题”。同学们开始拿我寻开心,玩笑开得越来越大,以至于老师都建议我矫正牙齿。好羞愧呀!我居然都不知道同学们在笑话我的牙齿,而我的父母又只晓得埋头工作。老师的建议令我双颊发烧。
六年级时,牙齿矫正好了,我变得正常,甚至可以说很漂亮。我整日都沉浸在牙齿恢复整齐的喜悦中。七年级是我最受欢迎的一年,处处都能交到朋友,男孩女孩都喜欢我,甚至还有男生爱慕我。上课的时候,我和好朋友们总会做些叠小纸条、练习用花体字写姓名的首字母之类的勾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这些技能来写情书。下课铃一响,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橄榄球小组活动中,和男孩子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时候,我常常会看到高年级的学姐围成一圈做热身运动,一个女孩子站在圆圈中间带领大家训练。这情景让我下定决心,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球队队长。
八年级时我长成了“沙漏身材”。当时我去了佛罗里达州的爷爷奶奶家,在他们那个老年社区的游泳池里游泳,有两个社区大学的学生忽然跳进泳池,待他们钻出水面时,晃着湿淋淋的脑袋笑道:“珍稀动物哟。”他们目光灼灼地盯着我看,忍不住暗送秋波。当时我妈妈正坐在泳池边的躺椅上看书,肯定能够听见他们说的话。这让我又是开心又是不好意思,忍不住含羞带笑地涨红了面孔。他们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妈妈告诉我,那话是在夸奖我“身材不错”。
九年级的到来令我既激动又悲伤。我当时觉得,13岁是童年结束的一年。这一年之后,我就不能再当好奇宝宝,也不能再照着画册临摹那些希腊诸神(那是我曾经最喜欢的神仙),或者再去寻找庞贝城遗迹什么的,因为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不适合成年人。14岁那年,我升入高中,当年那个徜徉在想象世界里的小女孩,现在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新世界中。在这里,我这么大的女孩子已经可以喝啤酒并享受性爱了。新世界的规范,我不想照章执行,可它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在这里我知道了,对男孩子而言,一个长着龅牙和大乳房的姑娘绝对不算诱人的美女。我也认识了“热辣”这个词,它的意思是说“这个女孩让男孩子有非分之想”。而“美丽”的意思,则是“这个女孩让男孩子想爱她”。“美丽”才是真正的赞美,让男孩子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然后就有姑娘发现,“性爱”是一件武器。还有更聪明的小女孩认识到,自信心比漂亮的脸蛋更有吸引力,足够的自信甚至能够让人忽略你是否漂亮。但作为剩下的芸芸大众,我们只好去培养其他方面的魅力。当时在我们班,最有魅力的表现是“气质好”。气质是战胜漂亮的经典利器啊!
一个女孩子可能通过打破校跳远纪录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最佳运动员),也可能特别会逗班上同学开心(班级开心果),又或者她把头发染成了三种颜色(最美染发女),但她心里深知,这些都是靠后天努力得来的,并非天赋异禀。在姑娘们尚未认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的那些混沌黑暗的成长岁月里,她们无法找到打开魅力之锁的金钥匙。因此,能够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天生丽质的美少女,被男人看上了,然后早早结婚了。
当然这样的事情往往只发生在高中阶段,升入大学后,情况会有所变化。一些女孩褪去了婴儿肥,豆芽菜身材的姑娘也变得丰腴美丽起来,女孩子们都长成了亭亭玉立、骨肉匀称的小美人儿,这是二三十岁这一阶段的新起点。女人的人生游戏,从大学校园里正式开始了。
有些女性或是因为爱情,或是出于恐惧,会早早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我就有一些这样的女性朋友,她们认为自己貌仅中姿,所以抓住一个男人就赶紧结婚,把这个女子竞技场留给那些或美丽或性感的女人。留下来的都是些冒险家啊!她们很可能会不得不晚婚,一年比一年更为婚姻感到焦虑。这些女子往往都是坚定的浪漫主义者,宁愿为一段好姻缘而等待、而期盼、而焦心。
很难判断哪个选择更辛苦。一来明知缘分的不可预测,苦苦等待“良人”出现在某时某处,那个人出现的瞬间就是她转运的时刻啊(你永远不知道转角会遇到谁)!二来还要努力维持身材相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有朝一日“花开堪折直须折”。
最后,终于敲定了一个男人,你开开心心地接受了他;或者被一个人追求你却宁可放弃,再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
无论如何,你的人生之路其实都是一样的:出生,长大,为人妻母。
但是,如果不走这条路又如何?
如果一个姑娘被当成男孩子养大,那么婚姻于她而言就会显得比较遥远、抽象,待她长大成人之后,她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结婚呢?
这样的女子,她的人生该是什么样的?
……
展开
不管我们已婚或是单身,这本书都会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生活?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独居时代》作者)
一本聪明又讨喜的著作。凯特·波里克针对她的五位精神导师所写的故事让人一读就着迷,而她的文字也是很棒的益友——或许她将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良师。
——《时代周刊》
让人惊艳的是,作者以其旁征博引的风格,不仅为单身女人、也为所有女人阐述了一幅清晰的愿景。
——《纽约时报》书评
一本强劲有力的作品……凯特·波里克结合了个人、历史与文化的强烈又动人的论述,势必启发许多读者(尤其是女人)去思考她们想要怎样的生活,距离目标有多远。
——《出版家周刊》
她掷地有声、充满挑衅的故事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往独特的路上前进,就能让生命真正地独树一帜。
——《时人》杂志
凯特·波里克召唤出来的无拘束状态是那么美丽,她的譬喻也精准而充满诗意。更重要的,她并不惧于描绘孤单的感觉是多么“孤单”……
——《Elle》